如果把《饥饿游戏》系列中的杀戮游戏换成选秀,把选手之间的残杀改做选手PK,《饥饿游戏》的故事也一样能够成立。科幻也好玄幻也罢,其实都需要现实立足点,《饥饿游戏》中的杀戮,更像是一种象征,它之所以从众多畅销书中跃出,就是因为它多了一层东西,那就是对当下世界有可能出现的恶变的忧思,对媒体和娱乐控制一切的不满。
《饥饿游戏》改编自苏珊·柯林斯的小说三部曲。故事发生在未来,灾变之后的人类,建立起了一个新国家,分为十二个区,国家的中心是凯匹特。这个国家,为了恐吓百姓,设计出了一场杀戮游戏,从十二个区选出二十四个青少年,进入被布置成自然景观的摄影棚,互相残杀。
整个过程被娱乐化包装,并被直播给全体居民。游戏开始前,选手要穿上设计师精心设计的礼服,进行游行和盛大登场,游戏开始后,每一个牺牲者死亡后,他们神采奕奕的头像,都会伴随着辉煌的音乐,出现在整个摄影棚的天幕上和观众的银幕上。最终胜出者,成为年度冠军,获得明星般的待遇,要到十二个区巡回演讲,一举一动都被媒体放大,并获得进入上流社会的通行证。杀戮显得无比正当,并且带上了神话般的色彩,而国家的操控力,得到了强悍的凸显。
《饥饿游戏》 的小说问世后,一直被指有COS深作欣二的电影《大逃杀》的嫌疑,作者苏珊·柯林斯也没有否认她从中得到了灵感,但她也强调,这个故事的意念,也借鉴了古希腊神话中的忒修斯和牛头怪的传说:“故事里的凯妮丝就是忒修斯,牛头怪被升级成了政府和那种无形的体制与压力。究其故事本身来说,这就是最简单的古罗马的角斗士的故事,加上的现代的内容而已”, 而故事中的“反乌托邦”色彩,则受到了乔治·奥威尔小说《1984》的启发。
“反乌托邦”文艺,一直像暗流,不停涌动,而这几年,或许是因为金融危机引起的人心动荡,这种作品又出现了小高潮。维罗妮卡·罗斯的《分歧者》系列、休·豪伊的小说《羊毛战记》(这部小说是亚马逊电子书销售冠军,也将成为电影)都向着“反乌托邦”框架靠拢,尤其《羊毛战记》,在对未来世界的构架上,和《饥饿游戏》有很多相似之处。
《羊毛战记》的故事同样发生在未来的巨大灾变之后,地球表面的空气中充满了毒素,地球人只好蜗居在许多地堡里,每个地堡深达一公里,有一百四十四层,他们和外部世界的唯一联系,是地堡顶层的大屏幕,从大屏幕上,可以看到外面的无边沙丘和狂风,这个景象由一个摄像头摄取,而地堡的事迹控制者资讯区,除了控制服务器、解释地堡的历史、监控所有人之外,还发明了一项娱乐活动,那就是时不时推出一个不听话的人,穿上脆弱的防护服,去地堡外清洗摄像头。每逢清洗镜头,地堡里都会迎来狂欢,消费指数因此上升。而狂欢的契机,却是一个人的死亡。
《饥饿游戏》和《羊毛战记》一样,将主题定在控制和反控制上,描绘出一个极端世界,而这个世界的成型,都是因为巨大灾变,统治者用这场灾变,获得了权力的合法性,并用灾变作为控制国民的重要依据。为了安抚国民,他们制造了各种娱乐,将残酷的死亡包装成娱乐游戏。《饥饿游戏》的小说和电影,因此多了点深度,有别于别的青春小说和青春电影。
需要交代的前因太多,导致《饥饿游戏》第一部和第二部都长达两个多小时,其中许多时间,用在了描述人物关系和背景上,所以,两部《饥饿游戏》都像是上下半场,一半用来解释,一半用来描绘生存战争场面。
这种结构,虽然是不得已为之,也使电影显得丰厚,但也引起诟病,还好,詹妮弗·劳伦斯扮演的凯妮丝,魅力足够,从而弥补了这点遗憾。她是九〇后,十四岁时入行,十八岁出演《燃烧的平原》,二十岁凭借《冬天的骨头》获得第83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提名,两年后,她凭借《乌云背后的幸福线》,成为第85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成为奥斯卡首位九〇后影后。
《饥饿游戏》中的凯妮丝性格倔强,内心深沉,有反省精神,当杀戮游戏的主持人宣布,她成为冠军是因为“她的努力”时,她愤愤补充“努力杀人”。詹妮弗·劳伦斯撑起了这个角色,在咱们看来,她不算美,但很有魅力,尤其是她那种忧郁、失望、愤怒兼有的眼神,上台接受摆布时那种心有不甘的身姿,让凯妮丝的性格显得很饱满,也让此后的反抗顺理成章。有媒体说得好,“不是每个青春片,都能摊上一个奥斯卡影后做主演”。
但《饥饿游戏》受欢迎,却不单纯是因为它有略微深沉的故事,以及一个演技过关的、富有魅力的女主角,而是因为,它接近了青少年电影的真正核心:一腔射向成人世界的怒火。
青春常常和“愤怒”、“愤怒”、“叛逆”相连,这些情绪似乎没有来由,却也有点来由。这个世界由成年人控制,由成年人制定游戏规则,青年人要宣示自己的存在感,要获得个性伸展的机会,占有更多的资源,首先要突破成年人的战壕,挣脱成年人定下的框架,要弑父,要“打死父亲”。所以,一部人类革命史,其实也是青春反抗史,因为反抗和叛逆,几乎是青春的本能,只看它在何时何地,得到什么样的机遇,受到怎样的诱导,披上怎样的外壳,难怪亦舒说:“恋爱与革命,都必须要非常年轻,非常非常年轻。”
最能得到青年人心理呼应的,就是展示这种情绪的文艺作品,这几年大热的系列青少年电影,多半与此有关,“哈利·波特”系列,是青年人的暗黑成长史,整个成长过程,都要过关斩将,与天斗与地斗与成年恶魔斗,《龙纹身的女孩》、《饥饿游戏》,以及正在制作中的《分歧者》,都满溢着青春怒火。制服伏地魔、“反乌托邦”,都只是个貌似合理的外壳,真正赢得青年观众的,是它那股针对成人世界的无名火。
《饥饿游戏》尤其富有针对性的地方在于,它选择了娱乐这样一个切入点,来展示成年人对青少年的控制。当下世界,娱乐泛滥,成年人把青年人当做娱乐材料,让他们在娱乐节目里互相搏杀或者PK,又反过来把搏杀过程制作成节目,去娱乐更多青年人。《饥饿游戏》影射的,就是这样一个将青年人用到尽的娱乐世界,凯妮丝竭力反抗的,也就是这种生而娱人的命运。它得到青少年的热爱,一点都不意外。
《饥饿游戏》系列,由狮门影业(Lionsgate)出品,这个公司,谙熟这条隐秘规则。它们曾经制作了许多别具一格的恐怖片,成本小、故事特别,最重要的是,一点都不吝啬血浆,但却非常珍惜同情心,它们的恐怖片,往往鲜血四溢、残酷狂暴。一如他们的首席执行官乔恩·菲尔斯默在去年年底的财报大会上所说:“我们血腥、粗糙并且总对撕开规则意犹未尽”,著名的《电锯惊魂》系列、《人皮客栈》、《午夜食人列车》等等,都是出自这个公司。这些电影类型不同,故事有异,但却有一个统一标志,就是满腔怒火。
这股青春怒火时时存在,却也需要一点由头将它激发。如果把电影当做一个线索进行查看,就会发现,复仇电影成为风潮、恐怖片大行其道的时代,也是经济动荡、通货膨胀、失业率上升的时代,每到这种时候,青年怒火就格外猛烈,显然,所有的时代情绪,都可以得到经济学上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