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刚(微博)的新书《不省心》,自曝各种不省心的小癖好,其中最让我佩服的是他转述了姜文对自己的一段评论——
“电影应该是:酒,哪怕只有一口,但它得是酒。你拍的东西是葡萄,很新鲜的葡萄,甚至还挂着霜,但你没有把它酿成酒,开始时是葡萄,到了还是葡萄。另外一些导演明白这个道理,他们知道得是酒,但没有酿造的过程。上来就是一口酒,结束时还是一口酒。更可怕的是,这酒既不是葡萄酿造的,也不是粮食酿成的,是化学兑出来的。他还说:小刚,你应该把葡萄酿成酒,不能仅仅满足于做一杯又一杯的鲜榨葡萄汁。”
“对我的电影,我听到过很多批评,大多都是围绕着‘商业’两个字进行的。但上面这位导演的批评却掠过了这些表面的现象,说出了问题的实质。”
看了这段,有两个感想:第一,姜文确实厉害,一针见血;第二,小刚并不是听不进批评,他理解批评的段位还是很高的。最难能可贵的是,冯小刚确实想搞明白问题所在,而他想搞明白的问题所在,既不是票房好坏,也不是商业长短,更不是如何取长补短,而是,一部好电影,到底是什么。
一个导演,到了冯小刚这个地位这个年纪,还对电影本体的东西这么在意,让人挺感动的。《一九四二》过后,影评界对冯小刚驾驭严肃题材的能力表示怀疑,冯小刚看似没有接受,不表示他没在心里掂量。虽然他一直嘴硬,声称拍完《一九四二》心愿已了,但是,《一九四二》的问题是,它不单票房不够给力,影评也没有达到预期,连最低成功范畴的叫好不叫座都没有实现。他试图用《一九四二》来达成的电影价值突破并没有完成,《一九四二》没有奠定他的宗师地位,他还是冯小刚,一个仍然不能摆脱贺岁电影的导演,一个只在商业范围内受欢迎的导演。
有人心里肯定要腹诽——多少人想在商业上成功而不可得,冯小刚你到底想怎样?
如果说导演成功的第一步是会讲故事,冯小刚就是那个会讲故事的导演,但是冯小刚显然对于仅仅会讲故事并不满意。借用姜文那个比喻,你种了一辈子葡萄,你的鲜榨葡萄汁比别人家的葡萄酒还要畅销,但是,你是一个农民,而别人是酒庄主。
他最近接受采访时表示电影没意思,萌生退意,推究下去还是跟《一九四二》这部他最在乎的电影有关系。他花了最长的时间准备,动用了最大的商业信用,调动了最多的人力,想实现一个酿酒师的梦想,结果并不如意。他仍然没能确认,在电影这条路上,自己是不是过关了。他在还没想明白的情况下,却不得不为了“还王中军的人情”,回到他熟悉的贺岁喜剧领域,去拍《私人订制》,要说他乐意,那肯定不真实。
其实,冯小刚还没明白的是,姜文的评论虽然很深刻,却并不一定对路。冯小刚当然不是像黑泽明、伯格曼那样善于把握电影本体语言的酿酒大师,但是他也并不是一个只会提供鲜榨葡萄汁的人,至少对我来说,《大腕》就是一瓶还不错的酒,虽然酒味略显粗糙,但是隔着一段时光看过去,已经能够留下时间的光辉了。他最花力气的《一九四二》没有成功,不代表他不成功——在中国当代导演中,他是最了解当代文化、城市精神与脉动的人。他绝非一个一般意义上的会讲故事的人,他是一个非常善于挑选故事的人,在什么时候讲什么故事,他永远能够最贴切地把握广泛的社会脉搏。
他确实还差那么一点点。
如果他能放下一点深情,减少一点话语依赖,和他的故事拉开一点点距离,他便成了。
愿他能够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