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支国字号球队本土教练员被拖欠薪水,表面上看与这些教练未能与中国足协签订劳动合同有关,但这背后实际反映出中国足协对待国字号中、外教练薪酬支付问题的迥异态度。难怪有些圈内人士不客气地评价,“中、外教练同工不同酬,他们天壤之别的待遇差距客观上也给带队工作的本土教练带来委屈,如何秉承契约精神充分维护劳资双方的利益,中国足协需要下工夫。”
国字号本土教练的欠薪问题确实客观存在。究其原因,有人解释,“以某一支国字号球队主帅为例,他之所以迟迟未能与足协签约,是因为在助教编制数量上没有与协会达成共识。”对于如此解释,一位本土教练表示,当年国足卡马乔执教团队,仅外籍助教就达4人,可其他国字号球队若由本土教练挂帅,那么其助教编制至多2人,工作负荷远远高于外教团队。
如果说国字号本土教练所承担的压力和任务相当重,他们的待遇水平却与外教有着天壤之别。当年高洪波执教国家男足的年薪标准至多也就是税前100万元人民币。而与他曾同期执教的国奥队克罗地亚籍主帅布拉泽维奇却拿着超过50万美元的薪水,即便球队早早无缘挺进伦敦,老布也在“下课”后仍白白领了半年多工资。
在采访中,部分足球界人士及本土教练坦言,从多年来国字号教练聘用的实际情况看,外教在合作中往往处于强势地位,本土教练则处于弱势,这一方面反映出外教善于秉承契约精神;另一方面,本土教练的劳动得不到应有尊重与信任。一般来说,愿意接手国字号球队的本土教练都比较有事业心,相对于利而言,他们更注重名声。但是随着工作负荷与带队压力陡升,这些教练往往成为成绩不佳的“戴罪者”,巨大的心理失衡也让他们不能以良好的心态投入到新一周期的工作中,土帅执教虎头蛇尾在国字号球队屡见不鲜也就不足为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