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ze=2][table=100%,#d4dfe6,#d4dfe6,1][tr][td]
[align=center][table=70%,#ffffff,#7e9fb5,7][tr][td]
[align=center][img]http://s1.houdao.com/11884/photo/Mon_1307/94372_1fae1374630349b3d409a39829fe5.jpg[/img][/align]
[/td][/tr][/table][table=70%,#7e9fb5,#7e9fb5,1][tr][td]
[table=100%,#f4f7f9,#f4f7f9,1][tr][td]
[size=4]
卡拉OK是日英文的杂名,Kara是日文"空"的意思,OK是英文"无人伴奏乐队"的缩写,合起来意指唱歌时没有真正的乐队伴奏。通常是在播放预录在录影带之类储存媒介上、没有主唱人声的音乐伴奏,同时,在电视荧幕上同步播放有着节拍提示的歌词,然后由参与者边看着歌词边持麦克风唱歌,它能通过声音处理使演唱者的声音得到美化与润饰,当再与音乐伴奏有机结合时,就变成了浑然一体的立体声歌曲。这种伴奏方式,给歌唱爱好者们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和愉悦。那么,它是怎么发明的呢?这还得从一个不懂乐谱的演奏者井上大佑说起。
井上大佑(原名井上裕辅),1940年5月10日出生于日本大阪府大阪市,因为家庭贫寒,他在上学的时候便开始四处打工补贴家用。1956年4月,他进入了一所工业学校,期望快点毕业找工作。那一年,学校成立了一个音乐俱乐部,他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说来也怪,井上大佑不懂音乐,乐谱也根本看不懂,但却很喜欢。同学们都知道他根本不懂乐谱,俱乐部不会接收他。但令大家吃惊的是,面试那天,他当场给大伙打了好几支曲子,后来大家才知道,井上大佑认为乐队里鼓手最容易,就决心学打鼓,但他不懂谱,就死记硬背了几十首华尔兹、探戈、伦巴的曲子打法。这让他顺利地加入了音乐俱乐部,并在音乐俱乐部担任了小鼓鼓手。在毕业后不久,他加入了正在招募鼓手的日本兵库县西宫市沙龙乐队。加入乐队后,为了生存他就靠死记硬背,竟然记下了200多首曲子。
当时,日本正深受西方嬉皮士风格的影响,年轻人对音乐的迷恋几近疯狂,所以,乐队非常受欢迎,邀约不断,忙都忙不过来。一天,一位老客户找上门来,希望井上能和乐队去一个旅行团的驻地表演,这个团里有许多爱唱歌的人,乐队去了之后,不用唱,只伴奏就行。客户许诺丰富的酬劳,但令他遗憾的是,乐队近期的演出排的满满的,根本一点时间都没有,这位客户只能失望地走了。看着客户失望的身影,井上很难过。近几个月来,这样的情况已经遇上无数次了,而且许多客户来了之后,都对他们说只伴奏不用唱,可他们根本没有时间满足他们。
这天晚上,井上他们演出回来,非常疲惫,但这次演出挣了很多钱,他们很兴奋睡不着,打开电视机看电视,电视里正好放着他们乐队的歌曲,一位吉他手情不自禁地随着唱起来,不一会,几个人都跟着唱起来,就在这时,井上突然来了灵感,如果把我们的音乐录好,放在带子里,如果再有客户找来伴奏,让他们拿上带子,然后再拿一个播放设备,再在播放器里插个麦克风,那不就完全可以跟着唱了吗?也省着我们旅途劳顿亲自去了,到时候我们可以坐在家里收钱了。兴奋的井上立即把这个想法乐队其他人员说了,大家听后豁然开朗,认为这绝对是个挣钱的好办法,而且非常容易实现。说干就干,他们在录音棚里先把乐队所有的流行曲录了一遍,然后分录成4首歌一个带子,8首歌,16首歌的带子……带子录好后,他们又买来一个扩音播放器、2个麦克风和100日元5分钟的计时器和一个钱箱,找工匠在钱箱和计时器之间装了一个敏感装置,并将这一套设备命名为“8JUKE”。
这样一来,顾客租下这套机器,只要把钱塞进箱子,计时器开始记时,机器就播放伴奏音乐,客人拿起话筒就可以唱了……就是这台无人伴奏的机器,很快风靡一时,并迅速走进了旅馆、餐馆、酒吧等场所,井上后来给它起了一个现在的名字:卡拉OK,日文和英文的混杂名“无人伴奏乐队”。
后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卡拉OK渐渐发生变化,设备越来越先进,功能越来越完善,后来传入台湾,再由台湾传入大陆。今天的卡拉OK日可谓家喻户晓,遍布世界各地,是深受人们喜爱的娱乐工具。
[/size]
[/align][/td][/tr][/table]
[/td][/tr][/table][table=70%,#ffffff,#7e9fb5,7][tr][td]
[align=center][img]http://s1.houdao.com/11884/photo/Mon_1307/94372_1fae1374630349b3d409a39829fe5.jpg[/img][/align]
[/td][/tr][/table][/align]
[/td][/tr][/t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