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读的第一本书,早已忘了,留在记忆里最早的就是小学一年级的课本了,那时正月十六早上到学校报到,发了新书,总会迫不及待地回家,让大人用棕黄色的牛皮纸包上书皮,坐在热炕上,小心翼翼地打开,把头深深地埋在书里,满满地吸一口书里的墨香,然后再翻开第一课大声地念。记得有一篇叫“春耕”的课文:“ 春耕开始了。我和志华去看新机器种地……” 每每读到这里,总是百思不得其解:明明地里绿油油的,长的是去年秋天种的麦子,怎么还有人那么懒,现在才犁地?问母亲,她总说,书里就有呢,好好念书,长大了就会明白。第一本书,让我看到一个与我生长环境全然不同的世界。
转眼间,到了小学3年级,学校的活动多了起来,猜谜语、唱歌、跳绳、书法各种比赛层出不穷。说是书法,其实也就是用毛笔或是钢笔抄一首诗或者课文就可以参赛,那时的我,安静好学、字体端正,深得老师喜爱,得奖当然是意料中事。第一次获得的奖品是一本小人书--《陆家庄结义》,白描的那种, 20来页吧,里面全是些男人打打杀杀之类的,不好看也看不懂(多年以后才知道那是朱元璋演义中的一节).后来我还得过很多这样的奖品,不过,这些书最后都被同村的表哥连说带骗的拿走了。表哥爱看《霍元甲》、《陈真》和《少林寺》,也爱照着书里画的舞刀弄棒,还说那叫 “功夫”。在我眼里,表哥不仅会武功能保护我而且也很有经济头脑。那时人们文化生活贫乏,交通不便,村子每年十月的古会就成了人们聚集交流的好机会,每每这时,表哥总会把他搜集的那些小人书铺在一块塑料纸上让别人看,看一次5分钱。这时我总会站在旁边,小声嘟哝:这里面还有我的书呢。表哥安慰我,那我让你看其他的,不要钱。就这样,我看了很多小人书,这里面就有《黑三角》《石榴花》《甜蜜的事业》等等,《黑三角》好象相当于现在的《潜伏》一样,让我对公安干警充满了敬佩,《石榴花》里的龚雪让我惊叹,原来女孩子也可以那么美!而且这几本书都 是电影剧照印刷的,人物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比白描好看很多。现在想来,白描的小人书多不容易啊,在没有电脑剪切复制的当年,要花费多少功夫!真得感谢当年那些制作连环画的人,让我们的童年变得丰富多彩。
对一些的杂志书刊的接触,要归功于我一个姓姜的同学,她家邻居是收废品的,这其中就有很多杂志,开始邻居很慷慨地允许这位姜同学把书到学校看,于是我也便有了看的机会,《儿童文学》、《少年文艺》、《故事会》、《笑话》,印象最深的是《山西民间文学》,那是一本象读者一样大的杂志,我们看看的都是些破的不能再破的书,有的从书脊那儿已经断成两截,尽管书烂,可从那儿我看到的是怎样的故事啊: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幽默笑话应有尽有,奸佞小人,忠义之士,村野农夫、才子佳人各色人等也从这时开始在我的脑海里粉墨登场。书中插图很美,仙女们发髻高挑,裙裾飘飘,飞舞于云彩之间,令人羡慕不已! 后来看得人多了,邻居就做起了生意,《少年文艺》、《儿童文学》, 2毛钱一本,《故事会》薄些,1毛钱一本,因为要钱,我们看得少了,但却是精读啊,一本书轮换着看,不看成出土文物决不罢休。因为看的是“闲书”,买书的钱自然是不敢问家长要的,但却多了些寻钱的方法,比如,夏天我们会用长竹竿仰着头在树上找蝉蜕,在果园边上摘苦涩的枳子切开晒干,再卖到药铺里,可这种方法来钱太慢了啊,所以大多数时候 ,我还是会隔三岔五很勤快地在母亲的抽屉里“搜集”个1、2毛钱,来换取我想看的书。这种书是不能往家带的,于是今天我让这个拿回去,明天让那个带回去,在那段日子,这一本本破烂不堪的书不知给瘦弱文静的我赢得了多少艳羡的目光,给我带来了多少优越感和满足感!可没过几天,书就变得很惨,没有书皮、黑手印遍布、页码残缺不全、笔划的道道横七竖八,惨不忍睹,更有甚者,有时往往连“尸首”都找不到了!这常常令我心疼不已,那时候,我说过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发誓,再也不把书借给你!
也就是从那时开始,我不可救药地爱上了包书皮,书皮最好的材料是厚实的牛皮纸或墙上揭下来的旧画张,把书放上按照书的边缘褶皱,用刀子裁开,把书放进里面,多余的折进去,然后再用重的东西压一晚上,早上起来,一本平平整整、棱角分明的书就出炉了。一直到现在,我还是习惯给新书包上书皮,不仅仅是爱护,还有一种情结。那时的书虽然是旧的,可对于我们来说,知识是新的,也正是这些旧书,在我的心灵里播下一种信念,那就是在我生长的这片平凡的土地上,曾经有着多少我所不知道的辉煌。
80年代末,随着电视剧《几度夕阳红》的播出,男同学们一个个围着白围巾效仿何幕天,女同学只要头发不是太短清一色梳两个辫子恨不得马上变成李梦竹。琼瑶的书也一下风靡校园,《燃烧吧,火鸟》、《雁儿在林梢》、《一帘幽梦》………在懵懂的日子里,男女主人公俊朗清纯的外表,充满诗意的名字,唯美真切的爱情曾带给我们多少青春的躁动和梦想啊。同样令我们魂牵梦绕的还有金庸、梁羽生,上学放学的路上,暑假里晒粮食的时候,我们三五成群地扎一堆看书,然后再没完没了地讨论。那时候,聪明伶俐机智勇敢是我们推崇想往的,并且还想象着长大能象她们一样有智谋能呼风唤雨,我们忠实地不由分说地支持黄蓉和赵敏;温柔的念慈、美丽的华筝公主则永远是我们唾弃和指责的对象。直到现在我才明白,有些人和事注定是用来欣赏和赞美的,人生的长河中,有着太多太多如我辈的平凡人,都不过是书中那一个个甚至连名字都没有的士兵甲、士兵乙……喜怒哀乐、酸甜苦辣样样都有,尽管平凡却不失精彩。
高二时,学习《林黛玉进贾府》,整整一节课那个姓杨的老师都在讲红楼梦的背景和人物关系 ,下课时,老师说了一句令我们所有人咂舌并且让我终生难忘的话:“谁家里要是没有红楼梦,就不算是个中国人”。为了证明我是个中国人,我用谎称买复习资料的钱买了一本书皮是红色的、平装本的《红楼梦》,字很小,也很厚,上下两本,7.35元。从此以后一直到参加工作的近7、8看里,我一有空闲就看,每次看都有不同收获。1998年,它被作为礼物交换给我一个同学,遗憾地是再也没有交换回来。书虽然没有了,但红楼情结却象根一样深深长在我的脑海里,从05年《百家讲坛》刘心武讲《红楼梦》到“红楼演员20年大聚会”再到陈晓旭的死,从新版红楼梦演员海选到它的拍摄播出,每一次都让我唏嘘不已。不仅为书中的人物,也为那些解读红楼、塑造红楼形象的人,当然还有那些千千万万的象我一样关注红楼的平常人。
另一本印象深刻的就是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了,除了那段所有人都能耳熟能详的经典话语外,我不止一次地为方鸿渐叫屈,为唐晓芙惋惜。其实仅仅婚姻是这样吗,人们想冲出去的岂止是婚姻呢?生活也是啊,就象方鸿渐,他喜欢唐哓芙却因为误会错过,他害怕孙柔嘉却糊里糊涂地答应和她结婚,他不看重学位,却还是顺应潮流弄了假文凭,他不想在履历表上写假文凭,却遭到同样是假文凭的韩学愈的排挤,也许生活本来就是一个玩笑,你不想要的,却注定缠上你。或者说象鸡肋。总之,机会成本太大,让你没有选择。
黑色的七月来临了,烦闷燥热的日子里,决定命运的3天竟然在平静中度过了。白天,我走进考场全心全意答题,晚上,面对一沓沓的课本,却不想再看,生怕再多看一眼就又会出现新的问题,。整整3个晚上,我抛开了所有念想坐在那儿看《平凡的世界》,一个字一个字地读,拼尽了全身的力气。这本书最早是上高一的时侯看,看了不止一次,但只有在这时,我觉得我是在用最温柔、最怜悯的目光在读书中的每一个人,我沉浸其中,不停地变换角色,想象着我是书中的每一个人,少安、少平、润叶、晓霞……,那一刻,我理解了他们,理解了少安对润叶的拒绝,理解了少平最终的选择,甚至我还理解了王满银,那个整天不务正业、卖鼠药的男人。我想,假如假如我是那个男人或者是少平,假如我在高考这个关口没有冲过去,假如我也背负上家庭的重担,碰巧我又没有坚强不息的斗志和吃苦耐劳的精神,那在这片贫瘠的黄土地上,我该怎样生存,是不是也象他一样用投机来 实现他所理解的人生梦想?
“没有人选择苦难,但苦难永远是我们最好的老师。”书中的一个个人用他们的平凡的生活在诠释着这句话,也许在付出很多代价后,生活仍不尽如人意,但不逃避不放弃,顽强的生活,认真感受发掘 平凡生活所中的美好,或许是这本书最大的收获
考试结束了,高考已在不知不觉蜕变成一种经历,但弥漫在记忆里的一树树槐香,一阵阵阵 蝉鸣却随着时间的流逝愈来愈清晰,当然了,还有那本不平凡的《平凡的世界》。
高考过后,一个全新的学习和生活开始了!那时候,顾城、海子、北岛、舒婷这些现代朦胧派的诗人以他们的作品轻而易举地征服了我们这些年轻人,“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你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我觉得 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如果你跟我走,就会数我的脚印;如果我跟你走,就会看你的背影”我疯狂地迷上了他们,上课抄他们的诗,晚上用心想,偶尔还会作一些聊发自己心里最初的感情。在那些年轻的日子里,太多令人终生难忘的事在不经意间发生着,面对无法掌控的一切,我通常会用一句“从明天开始,做一个幸福的人……”作为开头,再以一句“我愿意,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作结尾来抒发自己心中那些永远也理不清的情怀。
参加工作了,很偶然的机会听同事说户县还有个图书馆,,于是去办了个阅览证,一年10块,每星期换一次,一次拿两本。
当时的图书馆在文庙里,一进大门有一条长约50米的青砖路,路尽头两边有两个报栏,里面放着最新的报纸,时常会有三三两两的老人站在那儿有滋有味地看。再过去就是阅览室了,六间仿古的房子,干净整洁,永远凉丝丝的,充斥着一股刚洒扫过的泥土清新味。中间是走道,两边摆着桌子供人阅读,靠墙放着报刊架。平时大概也没什么人,反正我每次去的时候都很安静,安静地让人不忍心在里面久留。西边拐角处就是管理员的办公地点了,这里面也有书架,一般都是最新的书刊和杂志,我每次去都是先站那儿飞快地浏览下那些吸引眼球、图片精美、没多大的阅读量的新杂志,比如,旅游美容服饰之类,然后再挑两本字多的文学价值大些的,比如文摘、读者什么的带走。最喜欢的还是《小说月报》,从那里我了解到了更多的作家和他们的作品,比如,迟子建、方方、阎连科、铁凝、聂鑫森,还有那个满洲的格格作家---叶广芩,最早是看她的中篇《醉也无聊》,里面的老姐夫恬淡出世,纯粹不失童真,更重要的是作家敏锐的才思和灵动流畅的表达,让人感到淡然又无比舒畅。还有一位专写留学生生活的作家朱晓琳,作品语言朴实没有华丽的词藻,却时刻让人觉得你听一个人朋友讲故事,娓娓到来,温暖惬意,充满人文情怀。也许正象人们说的,读一本好书就象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一个好的作品,她带给人的不仅仅是一个故事一段新的感受,更多的思想语言的表达和交流。至今,我仍然保存着几本小说月报,闲时还会拿出来读读。杜甫有诗云:“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个中滋味,真是“子自知”呵。
直到今天,我仍然怀念小时侯的课本,怀念那豆绿色的、富有质感温馨的纸张,怀念她所散发的淡淡的墨香。每每买了新书,我依旧会把档案袋拆开,翻过来,用厚厚的朴实的牛皮纸把它包起来;每次看书前,总会洗干净双手,淡淡地涂一层护手霜,吸一口书中的墨香,温柔地一页页翻开,象看见一个久违的老朋友。一本本书,象一位经年的老友,见证着我的过去,守候着我的现在,也会一如既往地陪伴着我的将来。
有人说,读书就是为了和好的东西倾心相见。是啊,人的一生,有书香作伴,便是舍不得的好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