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color=#ffff00]
正是一个春意盎然的四月。我游了一次四川的都江堰。
头一天夜宿四川阿坝州境内的茂县,天一亮,车从茂县启程,驶向了通往都江堰的松茂古道。游车在古道上快速地掠过,我的思绪也随着古道两旁的美景飞驰起来。据介绍,松茂古道是远古以来川西平原通阿坝州,连结青海、甘肃的一条交通要道,东起灌县(今都江堰市)途径汶川、茂县、松潘、幅射等十多个县市,从灌县溯岷江而上,一路崇山峻岭,悬岸峭壁,羊肠古道,崎岖蜿蜒,自古以来就有“三脑九坪十八关,一锣一鼓上松潘”的绝句来形容这一路的奇特,连接不断,马铃声,哟喝声东云而来,彼此起伏,绵延千里,浓缩为一段千古绝唱的沧桑,如今,已变成一截永久的历史,在岁月的日记中珍藏。今日古道已变成平坦的水泥公路,西去东来的游车、货车往返穿梭,来回奔跑。似乎在编织一个个现代文明新鲜故事。
早在未去都江堰之前,我就早就萌动过去游一游都江堰这个中国名胜,世界文化遗产圣地的念头。
车在古道的都江堰地段下车,登上矗立在茫茫林海之中的秦堰楼,秦堰楼又叫“幸福台”、“观景台”据说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曾经在此视察都江堰,站在楼上举目远眺,那举世闻名的都江堰尽收眼底,一览无余的渠首三大工程显得十分雄伟壮观,千里岷江从万山丛中滚滚而来,一落平川宛如一条飘曳的彩带,缠绕千里平原,一路欢歌东去;那汹涌的外江时而一泻千里,万马奔腾,时而金沙铺地,白玉满“床”,那翻滚的内江恰如妙龄少女,轻歌曼舞,绿水长流,春意浓浓,那凌空悠悠横跨内外两江的索桥,那突兀而立的离堆的临江绝壁,拦住内江滔滔东去的急流,宛如一幅幅多彩多姿的图画。凝目远眺,茫茫西域雪山和幽幽青城依稀可见,灵岩观音山,玉垒关,斗犀台,古城墙,松茂古道,二王庙掩映在一片林海之中,那集山、水、林、桥、堰、城为一体的都江古城,穿七条江河亲城而走过,一派江南水乡的韵味,往东眺望,成都平原以及川西特有的田园风光如同一幅美丽的画卷徐徐展开,一望无际,美不胜收,令人心醉。
走下秦堰楼,顺着自下而上的石径台阶,穿过古树掩映园门,便走进香烟绕绕的二王庙,亲眼拜祭李冰及儿子李二郎这两位修建都江堰的千秋功臣,可以唐代封李冰为“赤城王”,元代封李二郎为“吴烈昭惠灵显仁右王”二王庙便由此而得名,二王庙负山临水,规模宏大,布局严谨,依山建构,错落有致,画栋雕梁,古色古道,高大的古柏,参天的银杏,把整个高宇掩映在烟波云树丛中,显得格外雄伟、肃穆、壮观。二王庙是人们纪念李冰父子的主要地方,整天游人不断,庙里的李冰塑像栩栩如生,历代治水功臣群雕以及众多的珍贵文物,还有“深淘滩,低作堰”等治水“三字经”、“六字诀”、“八字格言”望石和李冰陈列馆历历在目,让人感受到一种中华古老文化的厚实底蕴。
游都江堰,不妨去走一走那横跨内外江的索桥。过去为竹索桥,现为钢索桥,桥长261米,古名叫“珠浦桥”,宋代重建,名叫“评事桥”,明末毁于战火,清嘉庆八年(公元1803年)邑人何先德夫女捐资重建,更名“安澜桥”也称“夫妻桥”。
踏上晃晃悠悠的索桥,的确给人平添几分惊险和好奇,我快步走到桥的那一头,拿起随身带上的摄像机,对着桥上急切行走的游人摄下难得的镜头,男的、女的、老的陌生的面孔,从我的镜头上缓缓移过,一位身穿红色上衣的妙龄姑娘,向着陌生的我挥挥手,一脸甜甜的笑,恰似一池美美的香水。这美好的瞬间至今永久留在我录像带的画面上了。
这时,一位年近半百的游人,拿着摄像机请求我帮他排除一时无法录像的小毛病,我不由多想,接过摄像机重新一关一开,毛病迎刃而解,他从我的手中接过完好的摄像机,连连说“谢谢”。
我想,人与人之间,不论相识与否,只要真诚相助,即使是一点点让人留在记忆的小事,假若有一天彼此再重逢,提起此事,那就是一次永生的难忘。
过了桥,就可以饱览都江堰神奇的三大工程了。都江堰的三大工程由“鱼嘴”、“宝瓶口”、“飞沙堰”三大部分构成,“鱼嘴”分水提长约3000米,最宽处约300米,把滔滔的岷江一分为二实现四六分水(丰水季节内江分为四成,外江分成六成,枯水季节又到过来),利用环流原理,把沙石排入外口,宝瓶置于内江总干渠前端,紧扼内江的咽喉,它呈倒梯形,平均宽度20米,并在石壁上刻有观察水位的“水则”实行限制进水,使多余的水进入溢洪道。飞沙堰长300米,高2米,古时由笼石砌成,当水位起超“水则”警界线时,洪水或翻越冲溃提堰直接进入溢洪道。同时还能把江中的90%的沙石排走,起到溢洪排沙减灾的作用,“鱼嘴”、“宝瓶口”、“飞沙堰”三大工程相辅相成,密切配合,共同完成自动引水分流,既起到自动调控两江流量,又起到了自动防洪排沙的作用,一举成为古代世界史上科学治水的伟大创举和一大奇观。
其实,伟大神奇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正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和劳动人民的智慧的结晶。据相关资料表明,岷江年均流量达150亿立方米,每年约有4000万吨的沙石的冲泻而下,特大的洪灾时有发生,这对都江堰工程形成了巨大的威胁,2000多年来,都江堰经历了无数次考验,不废不衰,固如金汤。一个根本的原因,在于它的科学设计和广大劳动人民对它的维护,人们在长斯的维护都江堰的过程中,探索总结出了“梁淘滩、低作堰”,“遇弯截江,逢正抽心”、“乘势利导,因时制宜”等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流水经验,首创人类科学治水的先例,成为中华人民族和世界古代历史文化的宝贵财富。
假若你也来都江堰走一走,你就会为都江堰水利工程,为成都平原实现自流灌溉“水旱从人,不如饥馑”而成为天府之国发挥的巨大作用感到惊叹不已。凝望这千古闻名的水利工程,无不展现出中华民族不屈不挠与大自然抗争的无畏精神,我们的中华民族不仅能改造自然,更主要的是会保护自然,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和谐。都江堰不仅是自然美,也是和谐美和生态美啊!
游一回都江堰,应该有这样的感受和启发,这样的震撼和促动才是[/backcol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