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中午,由中国著名影星巩俐领衔的第17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国际评委亮相银星皇冠酒店。评委会主席巩俐携韩国导演林常树,日本导演岩井俊二,中国导演刘杰,伊朗演员、导演佩曼·莫阿迪,英国导演莎莉·波特和丹麦导演、编剧罗勒·莎菲与媒体见面。
七位评委谈到了他们的评奖标准,刘杰表示:“好电影是唯一标准。”莎莉·波特也说:“我们这些来自不同国家的评委聚在一起,就是为了发现大家的共同点,发掘电影中人性的共同点。”
不过,相对于常规话题,金爵奖入围影片《胜利》则因为其主演黄海波的个人作风问题得到了不一样的关注。事实上,在“黄海波事件”后,金爵奖提供的官方资料上已无《胜利》踪迹,影片命运便成一大悬案,甚至传出影片只给评委放映,不开放媒体场和普通放映场的消息。面对记者提问,评委会主席巩俐采取了避谈的态度,而现场提问环节则在主办方的安排下,没有给在场媒体提哪怕一个问题。这样的做法引发了在场媒体的强烈不满。发布会也不欢而散。
巩俐谈评奖标准 现场传授人生经验
巩俐当天带着一副黑框眼镜,显示出知性一面。巩俐所主演影片《红高粱》(柏林金熊)、《秋菊打官司》(威尼斯金狮)和《霸王别姬》(戛纳金棕榈)曾夺得欧洲三大电影节最高奖,并多次担任国际电影节评委。这次出任上海国际电影节的首位女性评委会主席,巩俐感慨地说:“无论是作为评委,还是作为主席,都是一样的,我们是团队,像个家庭一样。”
谈到评奖标准,巩俐说:“这15部金爵奖参选影片是从1090部电影中选出来的,我们对这15部电影十分期待,会享受未来6天的看片过程。这15部影片不完全是纯粹的艺术片,也包含着很好的商业元素,它们会公平竞争。”
在听到一个有关大学生生活的问题后,巩俐感慨道:“在大学里好好学习,毕业后多体验生活,不要脱离社会,不要脱离生活。可能突然有一天,毕业的大学生突然有好的作品、突然红起来了,但这只是暂时的现象,不要把真实的自己掩盖起来,把自己当成明星、名导演、制作人,如果一个演员、导演脱离了生活,这是最可怕的事情。”
岩井俊二绕开对比郭敬明 伊朗评委支招中国电影
日本导演岩井俊二他既是作家,又是导演。1995年推出剧场电影处女作《情书》,岩井俊二踏上了电影导演之路,之后又创作了许多作品,代表作有《燕尾蝶》、《四月物语》、《关于莉莉周的一切》、《花与爱丽丝》、《市川昆物语》等。
在中国,也有不少著名作家开始尝试拍电影,郭敬明就是一例,对此,岩井俊二表示:“就我个人而言,我只是想拍电影,拍电影很复杂,需要考虑演员、剧本、灯光、音乐,和写作有不同的考虑。”
伊朗演员、导演佩曼·莫阿迪,凭借电影《一次别离》(2011年)中的表演,获得了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松上雪》(2013年)是他执导的长片处女作。
近年来,伊朗电影在国际电影节中频频得奖,给中国电影带来哪些启示?莫阿迪说:“拍电影就是讲故事,最重要的是得把故事讲好。伊朗的电影业非常发达,目前每年电影的产量是150部。20年来,伊朗电影获得了所有主要的国际大奖。我们伊朗电影人对于亚洲电影、中国电影一直抱着非常积极的态度,我自己就看过许多中国电影。”
莎莉·波特用人性评审 刘杰笑谈人生变化
英国导演莎莉·波特14岁的时候完成了她的第一部8毫米胶片电影,以后自编自导了7部剧情片,因影片形式创新和内容冒险以及与当今众多知名电影演员合作而著名,她的电影赢得了四十多个国际奖项,获得了两项奥斯卡提名奖。
莎莉·波特的不少电影,都聚焦女性话题,她说:“身为一个电影人,就是要透过一些非常外在的东西,探讨那些听不到、看不到、摸不到的内在东西,了解女性的内心世界。”谈到上海国际电影节的评奖,她说:“我们这些来自不同国家的评委聚在一起,就是为了发现大家的共同点,发掘电影中人性的共同点。”
中国导演刘杰曾是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大赢家。2010年,他编剧导演的电影《碧罗雪山》在第13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获得金爵奖评委会大奖、最佳导演奖、最佳音乐奖殊荣,2013年,他编剧导演的电影《青春派》在第1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被授予电影频道传媒大奖最佳影片奖、最佳男演员奖。
对此,刘杰笑言:“这是我第三次来上海国际电影节,以前是拿奖的,这次和巩主席、各位评委一起发奖。我们会秉承公平公正的原则,好电影是唯一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