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都愿意相逢,喜欢相见时的欣喜快乐,即使是喜极而泣。可是,问一百个人---你喜欢离别吗?肯定会有九十九个把头摇得像个拨浪鼓般,很是诚恳地告诉你说--不喜欢。是的,我也不喜欢离别,总感觉离别会让人突然地沉入水底,心闷,气短,烦心,伤悲,心也会一剜一剜的疼,更会让我瞬间想起那首震响耳畔的《送别》,那凄凄的情景我受不得的。
当我与你离别的时候
今天闲来无事,去好友家闲串捣乱,在朋友的家里翻箱倒柜的乱翻一通,别说还真找到些宝贝。这首程旖琴演唱的《城南旧事》,一下子把我拉到了那久远的回忆中。
我喜欢李叔同先生写的这首送别,每次聆听都感觉一种似曾相识的亲切。“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崖,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人世的苍凉莫过于别离,人世的凄迷莫过于不愿别离。很久之前聆听过这首歌的时候是幼年坐在影院里,看电影《城南旧事》,当时只道是一首很普通的歌曲。画面定格在英子懵懂迷离的大眼睛上,扑闪扑闪的坐在洋车里回头看着老街。但是,随着年龄的渐长,经历了几场人生的生离死别。我终于对于这首诗中隐含的离别,有了些微的了解。
送别,我们在人生的渡口,送别那相濡以沫的亲人,送走自己挚情的爱人,送别那情投意合的友人,送走我们一起生活的至爱亲人,送走陪伴我们成长的每一个精彩瞬间,送走自己曾经熟悉的一切、一切。这些离别的场景在聆听这首歌中会兀然的在你的眼前轻轻摇晃。
我不喜欢别离的场景,我只喜欢欢聚的场面。可是,人生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别离。我们和我们所挚爱熟悉的一切终将各自分散,最终杳无音信。
自古以来,中国人是最恋旧的。对离别的不舍自古有之,例如大诗人李白就曾在那千古传诵的《送友人》中有过这样的描摹:“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唐王维也曾在《送元二使安西》中有这样的累累感慨:“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勃曾经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临江声泪俱下的诉说:“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王昌龄也曾因为友人的离别而在《芙蓉楼送辛渐》中生发:“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的感慨万端。这些都是送别诗中千古流传的名句,也道出了对于离别每个人的独特难舍感受。
至于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更是与李叔同的《送别》,有许多的相通之处。离别,送别,总是让人有种戚戚然的悲壮,更有种心底难舍的深情。
我曾聆听过那失去亲人的生者对逝者的哀哀悲鸣,每一声都可以让杜鹃泣血而亡;我也曾见过那与爱人在车站分离的情侣,火车开动的一瞬,手与手还舍不得松开;我也曾见过父母送别孩子的深情,每一个眼神都流转着疼惜;我还曾见过那别离校园的孩子的倦情款款,每走一步都要回头再留恋的看一看。
说实在的,我不喜欢离别。虽然有人告诉我,离别是为了更好的欢聚。但是,送别的短暂情恸,总是让人有无法释怀的难舍。想想吧,那长亭饮酒、古道相送、折柳赠别、夕阳挥手、芳草离情的送别场景,是否会对你的心中也有极大的情感冲击力呢?
李叔同先生的《送别》用短短的几句歌词,就把这些离别的意象都集中起来,强烈的情景再现,让人的心灵瞬间被强大的冲击,更让人强烈的感受了那种即将离别的疏离和悲伤。他用长亭外、古道边送别的画面,抒发了知交零落天涯的心灵悲慨,也用这样的情景转换,让人感悟到了人生短暂,犹如日落的人生思索,词意深远,充满着彻骨的寒意。
我知道,这位博大高深的李叔同先生后来成为了知名的弘一法师,潜心佛法,不理红尘。他的这首深情的送别,弥漫着浓重的人生空幻感,深藏着顿悟出世的暗示,传达出感悟人生、看破红尘的觉悟。他的这首《送别》不仅仅是朋友之间挥手相送的骊歌;而是李叔同先生即将告别人间、弃世出家的“前奏曲”.
我没有深深的看破红尘的感慨,我没有那么高的觉悟和感知,但是那欲言又止的离别的戚戚然的送别歌词,却深深触动着我的心灵。每次聆听都让我为之动容很久,很久……假使人生的每一次出发都最终无法预知的要先行离别,那么我们还是懂得相聚时刻的彼此珍惜吧。
如若人生终须一别,那么当我与你离别的时刻,不要那么悲伤情怯,只要在心间轻轻记得那曾经的无数美好就行了。那么,此刻聆听着这首有着王菲花音的程旖琴的送别声声,还是让我们收拾起离别的感伤,想象相聚时刻的美好和欢喜吧。送别,当我与你离别的时刻,不要用情恸的悲来徒增我们彼此的思念和感伤,只是记得、记得彼此的好。
此时,程旖琴悦耳的声音在我耳边回旋,回旋……离别,送别,一个别字诉说着怎样难言的不舍和情真啊!当我与你离别的时候,请我们彼此互道珍重,把美好的记忆存进心底最深的房间,珍藏,珍重,彼此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