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面精美的镜子,很受主人喜爱,主人每天都用抹布擦拭他,使他纤尘不染,谁见到她都赞不绝口并且照一下自己的芳容。镜子却很难受,自己那么高贵,每天都被黑黢黢的抹布接触,觉得很丢面子,而抹布也没什么用,而且是累赘,于是镜子就把抹布藏了起来。主人找不到抹布,就不再擦拭它了,时间一长,镜子上落了一层灰,所有从他身边过的人都对他视而不见。
精美的镜子落得个“满身灰尘”、人人对它“视而不见”的下场,应该说原本有它自身的原因,但这样于谁都不理的结局,想信涉事的三方都不愿看到。
“抹布”是其中的受害者。“抹布”的无辜直接来源于镜子的虚荣,但仔细想来,谁又愿意与“黑黢黢”脏兮兮的“抹布”为伍呢?更何况是“一尘不染”的镜子。
或许有人会说,“抹布” 的这般境地纯属于为了镜子。“抹布”原本一定不会这样,最起码也是保持基本清洁,这有他“擦拭”的成果——谁见谁照自己的芳容——足以说明。正是“抹布”的不辞辛劳,牺牲自己,无怨无悔,才有众人的“赞不绝口”。这功劳绝对离不开“抹布”,或者说“抹布”的“黑黢黢”正是在这艰苦卓绝的创造中留下的。有功者应该得到嘉奖,而绝不应该遭嫌弃、被隐藏。
在我们假定了“镜子”的罪过以后,再加分析,抹布的“黑黢黢”会不会还有更为重要的原因。如果“主人”在喜爱精美的镜子的同时,在每天用抹布擦拭之后,为了一瞻自己的芳容,是不是应该关注一下抹布。这种只爱自己的美,而不留意别的生活状态和感受的做法,是不是也有一些自私作祟?
试想如果主人在照完“芳容”满足之后,只需轻轻地抖动抖动抹布,或抽出点“宝贵”时间洗一洗抹布,哪怕连一点肥皂水的恩典也无需付出,恐怕抹布也不会到这般境地。镜子也不会视抹布为累赘,做出“遗弃”的举动,最终造成大家都不愿看到的结果。
回过头来,再谈谈“抹布” 。整日擦拭,吃苦耐劳,令人敬仰;牺牲自己,成全他人,难能可贵;成为累赘,遭人嫌弃,值得同情。但扪心自问,“黑黢黢”的状态确实需要改善。改善需要多方努力,主人的关心、镜子的呼唤是必要的,也是应该的,但从基本的生活状态出发,从健康卫生的角度思考,“抹布”也要有自我觉醒的意识,那种自甘沉沦、得过且过、不思进取的想法要不得,否则,迟早迟早是要遭淘汰的。
当然,镜子和抹布都是世间一物 ,没有人的灵性和思维,但镜子和抹布的故事能引发我们诸多思考。这个世界是一个整体,而整体间又是对立统一的,在看到事物一面的同时,不妨多换个角度思考。
物是如此,作文也是如此,世间道理多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