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100%,#f2f2f2,#000000,6][tr][td]
八哥,国内常指中国南方常见鸟种黑八哥。八哥为鸟纲雀形目椋鸟科八哥属鸟类的通称。额羽甚多,形特延长而竖立,与头顶尖长羽毛形成巾帻;头侧或完全披羽,或局部裸出。两性相似。共有6种,主要分布于亚洲,中国有普通八哥等4种。普通八哥通体黑色,嘴基上羽额耸立,形成羽帻;头顶、颊、枕和耳羽具铁黑色金属光泽;上体余部沾褐或灰黑色和生铁色;初级飞羽基部和初级覆羽先端白色,形成大型白色翼斑;尾羽黑色,除中央尾羽外,均具白端。下体灰黑色,尾下覆羽黑而具白端。八哥是中国南方常见的鸟类。
外形特征
[attachment=8733654]
黑八哥通体黑色,粗看起来颇似乌鸦,但与乌鸦有着显著的区别
,首先八哥体形较各类乌鸦均远远为小(大嘴乌鸦体长50厘米;八哥体长25厘米),其次八哥足为鲜黄,喙为白色。本物种在喙与头部的交接处有着明显的额羽,细看头颈部的体羽,黑色中有铁黑色的金属光泽闪动,初级覆羽和初级飞羽的基部均为白色,因此在飞行过程中两翅中央有明显的白斑,从下方仰视,两块白斑呈“八”字型,这也是八哥名称的来源,两块白斑与黑色的体羽形成鲜明的对比也是八哥的一个重要辨识特征;尾羽端部白色。
本物种的亚成体额羽不发达,体羽颜色也不似成鸟那般黑得很成熟,略呈咖啡色或者生铁色和灰色,八哥幼鸟期的虹膜为蓝灰色或者浅绿色,大约45天后逐渐呈桔黄色到橘红色。
八哥存活寿命:雌雄八哥在健康情况下寿命为10-15年。由于各种自然天敌和食物原因,野生八哥一般寿命比笼养的短1~2年。笼养八哥主要的死亡原因是由于过度饲喂高蛋白高脂肪的饲料导致肥胖并缺少运动导致猝死。
我国独有的观赏鸟种之一:黑八哥在我国是独有的观赏鸟之一。国人自唐朝以来就饲养八哥,截止到21世纪已经发展出多种多样的饲养方法,远比东南亚地区和西方饲养八哥技术文化先进,八哥是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有灵性的动物。国外已有人将其引入东南亚北美欧洲等地区做宠物鸟饲养
2生活习性
编辑
栖居平原的村落、田园和山林边缘,性喜结群,常立水牛背上,或集结于大树上,或成行站在屋脊上,每至暮时常呈大群翔舞空中,噪鸣片刻后栖息。夜宿于竹林、大树或芦苇丛,并与其他椋鸟混群栖息。
野生八哥食性杂,往往追随农民和耕牛后边啄食犁翻出土面的蚯蚓、昆虫、蠕虫等,又喜啄食牛背上的虻、蝇和壁虱,也捕食像蝗虫、金龟、蝼蛄等。八哥的植物性食物多数是各种植物及杂草种子,以及榕果、蔬菜茎叶。
分布范围
八哥原本分布于中国南部及中南半岛,是典型的东洋界鸟类。但非法鸟类贸易使八哥迅速扩散,如今在菲律宾及婆罗洲有引入种群,而在淮河以北的中国北方地区八哥也逐渐成为常见的留鸟。广泛分布于华南和西南台湾、海南岛等地区。
虽然已经有许多鸟友成功繁殖出人工八哥,但由于其难度高成本高不易普及,因此鸟类贸易中所有的八哥均直接从野外捕捉,这种非法鸟类贸易对野生鸟类种群造成极大的威胁,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在原产地的捕捉有可能会对本物种的生存构成威胁,造成野外种群的灭绝
在输入地的逃逸和重新野化有可能造成外来物种入侵破坏输入地本地鸟类种群结构
有可能给输入地带来新的传染疾病在输入地土著种群中蔓延
繁衍方式
八哥
八哥(4张)
4~8月繁殖,每年3巢,巢无定所,常在古庙和古塔墙壁的缝隙、屋檐下、树洞内,有时就喜鹊或黑领棕鸟的旧巢加以整理,或借用翠鸟之弃穴。巢形大而不整,略呈浅盂状,由稻草、松叶、苇茎、羽毛、软毛及其它废屑堆积而成。产卵4~6枚,多数卵呈辉亮的玉蓝色,部分亚种出现白色或浅褐色卵。卵长约27mm-32mm.
保护等级
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ver 3.1:2009年鸟类红色名录。
[/td][/tr][/t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