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失孤》从更多的角度表现拐卖儿童的题材,一方面是父母的锲而不舍,另一方面则是被拐儿童的生存困境。《失孤》在道德上有更鲜明的正义立场,情感上用温情传递着哀愁,结尾的禅意也有更大智慧。
腾讯娱乐专稿(文/铁任、宋小卡)符合女作家导演彭三源在以往编剧作品一向风格,《失孤》拍得很精准,很细腻,也很大气,没有刻意的苦情催泪,却有一种真实的悲怆溢满银幕,没有故作的艰深或宏大,却有一番对尘世的唏嘘,雷泽宽的摩托车轮,最终在绿色的大地上一往无前,就像生命的河流奔腾不息,寻子海报迎风招展,就像京剧中名将背后的靠旗,象征着不肯妥协的信念,那一刻,所有对寻找还是放弃的执念、悔恨、焦急、绝望,都随风散去,如诗般从容。 和以往的打拐题材不同,《失孤》从多个角度表现拐卖儿童这一敏感题材。一方面是父母的锲而不舍,刘德华饰演的雷泽宽,骑着摩托不断行走,询问,探访,历尽苦难,15年光阴春去秋来,苦苦寻觅着儿子的消息。另一方面则是被拐儿童的生存困境,井柏然(微博)饰演的曾帅,是一位被拐的孩子,虽然在被卖到新的家庭后,也很好的长大,但因为特殊的身份,没有身份证,不能做火车、飞机,不能谈恋爱不能结婚,所以无论如何也要寻根。 站在道德的角度上看,《失孤》有更鲜明的立场,通过“拐卖儿童”给受害者们一生带来的创伤,非常明确的抨击这种犯罪行为。去年上映的打拐电影《亲爱的》中,也表现过这样的剧情,但却是完全不同的方向。《亲爱的》中,被拐走的孩子对拐孩子的人家产生依恋,拐孩子的母亲在孩子的亲生父母找来后成了被欺负的弱势群体,这些情节虽然站在人性的角度上想要显得有情有义,但若站在道德的角度上看,却未免显得有点混淆了黑白。 《失孤》的导演彭三源,为了这部影片的剧本走访过上百个真正的失孤家庭,因为亲眼见过那些失去孩子家庭的伤痛,所以导演没有为了展现戏剧的冲突,而强化那些拐卖儿童家庭的可怜。这本是随便一个情节就能煽出泪来的现实主义题材,可以拍得很戏剧、很冲突,很类型化,就像《亲爱的》曾经做过的那样,但《失孤》坚守着道德的底线:拐卖儿童的行为,不可以被原谅,否则悲剧就永远不会结束。 为了避免太多感人的故事,难以明说的情感影响观众的判断,那些找不到孩子的家长最终决定放弃寻找再生一个新孩子的故事,也不会被选入《失孤》的情节中。这个世界上,像雷泽宽这样耗尽一生去寻找孩子的父母有很多很多,而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和雷泽宽一样找不到自己的孩子,他们可能无数次的像问过天:“为什么会是我?为什么是我丢了孩子?”于是,影片给出了他们那个富有禅意的答案:“他来了,缘聚;他走了,缘散;你找他,缘起;你不找他,缘灭。”也许是能给那些失孤父母的,最贴心的抚慰。 《失孤》另一个不同于其它现实主义题材的特点就是,用温情去表现悲情。影片通过两个人的邂逅、同行,让一位寻找孩子的父亲和一个寻找父母的孩子以特殊的方式相聚,雷泽宽和曾帅在同行的路上,经历了很多温暖的时刻,一起吃霸王餐被罚刷盘子又被老板娘“调戏”,泡澡后把大腿压在对方身上睡觉,在夜市里因害怕彼此走丢而互相发脾气,在打工洗车时的忽然互相泼水玩了起来,这些片段都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如父如子”的画卷,两个失去了生命中重要一部分的人,在对方身上寻找到了一直渴求的感情,这是一种更特别的情感体验,写意,鲜活,极具真实感,没有撕心裂肺的戏剧化的故事,貌似快乐的寻子之路背后,却有着更大的悲哀。 雷泽宽在寻子路上挨过打,受过饿,摔过跤,上过当,却始终没有放弃,是冥冥中亲情的召唤,也是只有在路上,才能感受到自己是一个父亲的自我救赎,曾帅则曾在找到亲生父母后,困惑于养父和姐姐的情义,对生父的生疏,这样彼此对照,就是影片对现实的思考。从东方人的情感来讲,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血脉深情,骨肉相连。可是当亲人离散之后,怎样面对,是像雷泽宽一样苦苦寻觅,还是凭其自然,是一道没有对错的选择题,而对于那些无法从内心深处原谅自己弄丢了孩子的父母来说,也许这没有尽头的千山万水,才是一种靠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