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创建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实施方案》日前发布。该方案强调,通过深化知识产权领域改革,为青岛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三中心一基地”提供有力支撑,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青岛特色的知识产权强市之路。
今年1月,青岛市曾发布《关于加快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的实施意见》。今年6月,国家知识产权局正式批复青岛市为全国首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创建市。此次实施方案出台,既是对此前实施意见的进一步细化,也是为切实做好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创建工作而制定的行动纲领。根据实施方案,到2020年,全市要形成引领区域、均衡发展、互动协作、资源共享的知识产权协调发展机制,建立较为完善的知识产权综合管理体制,实现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服务水平全面提升,知识产权制度对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和社会建设的促进作用充分显现,区域发展带动能力更加突出,从而圆满完成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创建任务。
主要创建目标包括:
——知识产权管理效能将全面提升。形成内容全面、链条完整、环节畅通、职责健全、服务多元的知识产权综合管理体系。全市通过《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国家标准认证的企事业单位达到60家以上,建立知识产权管理机构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超过300家。
——知识产权保护环境更加优化。建成覆盖创造获权、用权维权等的知识产权全链条,集成授权确权、司法审判、刑事执法、行政执法、仲裁调解、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知识产权大保护体系,知识产权保护社会满意度达到80%以上。
——知识产权创造能力显著增强。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5件以上,年均专利合作条约(PCT)国际申请量达到900件以上,有效注册商标拥有量达到10万件以上,计算机软件和其他作品著作权登记数量累计达到2万件以上,培育引进植物新品种40个以上。
——知识产权运用成效大幅提高。在海洋科技、家电电子、轨道交通、化工橡胶等领域形成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知识产权领军企业和产业集群,知识产权运营、实施收益快速增长,知识产权交易额累计达到10亿元以上。
——知识产权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加强国内外高端优质资源引进,打造功能完备、服务优质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培育专业化知识产权服务机构150家以上;深化知识产权服务业国际国内合作交流,提升知识产权布局、保护的国际化水平。
——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发展壮大,加快形成一支规模大、结构优、素质高的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培养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管理人才1.2万人以上、知识产权服务业人才3千人以上、知识产权领军人才30人以上。
为尽快实现上述目标,实施方案对整体推进计划进行了阶段分解,并对重点任务进行了责任分解,其中不乏一些新鲜的探索和尝试。
根据实施方案,青岛市将提升知识产权管理能力,持续开展区(市)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工作,支持市北区、崂山区、城阳区、即墨市、胶州市等优势突出的区(市)创建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示范县(区);建立专利导航城市创新发展决策机制,开展重大经济建设项目、科研攻关项目知识产权评议工作,运用专利导航方法评价创新发展质量;选择科技企业孵化器、创客空间密集区域,探索打造知识产权特色小镇,集聚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交易服务资源,构建知识产权创业孵化链,扶持引导创新创业。
青岛市将实施知识产权大保护,依托中德生态园开展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化试点,探索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拓宽纠纷多元解决渠道,建立知识产权维权专家顾问制度,并争取国家知识产权局在青岛市建立专利无效确权与侵权仲裁对接机制。
青岛市还将加强知识产权的运用,完善投融资服务体系,支持企业利用知识产权通过资本市场实现直接融资,鼓励探索知识产权创业众筹等互联网金融模式;以海洋科技、新一代信息技术、轨道交通、家电电子、海工装备、虚拟现实等产业为重点,开展专利导航产业发展实验区建设试点;加强信息开发利用,推动专利、商标、版权、植物新品种、地理标志和技术标准等各类知识产权基础信息互联互通,构建知识产权大数据,并推动知识产权基础信息资源和基本检索工具免费向社会开放。
提升知识产权质量,优化考核指标设置,由专利申请量、授权量等单项指标考核向专利综合实力进步指数考核转变;探索建立政策优化专家问诊机制,将专利专项资金资助重点转向高价值专利培育。将优化知识产权发展环境,健全人才支撑体系,在市北区探索建设知识产权街或文化长廊,创新知识产权文化载体;在崂山区建设“5+n”知识产权服务业体系(即1家以上专利信息服务机构、1家贯标辅导机构、1家知识产权运营机构、1家专利诉讼维权法律服务机构、1个知识产权培训基地、“n”家专利*****服务机构),推动知识产权服务业规模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