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展现了他无与伦比的文学才能,尤其是对人物心理的刻画,用入木三分来形容一点也不夸张,这也注定了《红楼梦》中的故事必定是精彩的,值得回味的,尤其是本书的主角贾宝玉的心理,更是书中的一大亮点。
第四十九回“琉璃世界白雪红梅”中,薛宝琴新到贾府,炙手可热,深得贾母喜爱,史湘云便有意“挑事”,故意指出“贾母如此疼爱宝琴,黛玉这个小性儿的人一定会吃醋”,这个话题可谓相当敏感,就连贾宝玉也替林黛玉捏了一把汗,谁知宝钗站出来替黛玉说话:
宝钗忙笑道:“更不是了,我的妹妹和她(林黛玉)的妹妹一样,她喜欢得比我还疼呢。那里还恼......”宝玉今见湘云如此说了,宝钗又如此答,再审度黛玉声色,亦不似往时,果然与宝钗之说相符,心中闷闷不乐。因想:“他两个素日不是这样的好,今看来,竟更比他人好十倍。”一时,林黛玉又赶着宝琴叫妹妹,并不替名道姓,直是亲姊妹一般。——第四十九回
宝玉的反应的确很奇怪,之前林黛玉因为薛宝钗这个“假想敌”,时不时跟宝玉闹矛盾,两人因“金玉之说”为由争吵也不是一次两次了,可如今黛玉、宝钗在经过第四十五回的“金兰契互剖金兰语”后,冰释前嫌,两人成为好闺蜜,甚至宝钗能说出“我的妹妹就是她(黛玉)的妹妹”,这种毫不见外的话,宝玉按理说应该释怀才对——以后黛玉再也不会因为金玉良缘而跟自己争论了!
可我们也看到了,贾宝玉非但没有释怀,反而闷闷不乐起来,为何贾宝玉会出现如此奇怪的反应呢?
这就要对贾宝玉这个人物的心理展开分析,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贾宝玉其实是个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他很注重自己的内心感受,为此他甚至敢违背父亲贾政的命令,每天不好好读书,整日沉浸在女儿堆中,并且说出“为她们死了也值得”这种极端的话。
举个实际点的例子,帮助大家理解,第七十八回晴雯去世,贾宝玉得知晴雯临死前叫了一夜的娘后,他的第一反应就是询问“没有听见叫别人了?”在贾宝玉的心中,他自恋地认为自己是晴雯最重要的人,晴雯临死前就算喊,也应该喊自己的名字,可贾宝玉完全没有想过晴雯临死前经受了怎样的痛苦,而是更加注重自己的内心感受。
再看第七十七回“俏丫环抱屈夭风流”中,王夫人携雷霆之势,彻底清理怡红院中的“害群之马”,将晴雯、四儿、芳官三人撵了出去,宝玉由此怀疑是袭人告密,两人发生了一段争论,最终袭人以“海棠之死寓己死”的说法,成功吓到了宝玉,此时宝玉说了这么一句话:
宝玉乃道:“从此休提起,全当她们三个死了。不过如此,况且死了的也曾有过,也没见我怎么样,此一理也。”——第七十七回
贾宝玉面对晴雯、芳官、四儿的悲剧命运,他无可奈何,在面对无法解决的态势时,贾宝玉选择当一只鸵鸟,将头埋在土里,干脆当她们三个都死了,这样就不必烦恼了,这就是贾宝玉的“恐怖”思维。
这不是单例,可还记得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中,因为史湘云直言林黛玉长得像戏子,宝玉向湘云使眼色,结果宝玉既得罪了史湘云,又惹恼了林黛玉,他本是好心,却两边都没讨到好儿,被两边埋怨,这个时候贾宝玉陷入了巨大的苦恼当中,他为了让自己的心情好受些,他开始领悟禅机,并写下“从前碌碌却因何,回头试想真无趣”的句子,在面对无法解决的态势时,贾宝玉不是选择解决问题,而是用改变思维逃避问题!
但不得不说,贾宝玉的“悟”正是从他以自我感受为中心延伸出来的,正所谓“由情开悟”!
在这个思路的基础上,我们再来看贾宝玉得知黛玉、宝钗成为闺蜜后,为何他的反应是闷闷不乐?大概是因为他的自我感受遭到了破坏,在贾宝玉的认知中,他其实是享受林黛玉的吃醋的,换句话说,林黛玉和薛宝钗的“情敌身份”给了宝玉一种存在感,让这个以“护花”作为终生任务的贵公子感受到了自己的价值——我在乎的女儿们,也都在乎我!
因此,在得知黛玉、宝钗关系缓和,甚至成为闺蜜后,贾宝玉的这种存在感消失了,原来的“情敌”现在成了好朋友,自己不再被“争来抢去”,这种心理的微妙落差导致了贾宝玉的“闷闷不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