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姥姥是《红楼梦》中研究得比较多的一个人物形象,她两进荣国府(仅看前八十回),从一个平民的视角为我们揭开了贾府的神秘面纱,而关于刘姥姥两次进贾府的态度变化,却有很多人提出异议,认为刘姥姥第一次进荣国府之时,都不好意思开口要钱,可第二次来贾府,她心安理得地接受了贾母等人的馈赠,还拿了王夫人给她的100两银子,因此有读者对刘姥姥的人品产生怀疑,今天我们不妨来探讨下这个问题。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发生在第六回,在这一回中,刘姥姥因为家境贫寒,无钱过年,于是想起昔日王家和贾家的情意来,便硬着头皮前来贾府“打抽丰”,可即便如此,刘姥姥在要钱的过程中还是很不好意思:
周瑞家的递眼色儿与刘姥姥,刘姥姥会意,未语先飞红的脸,欲待不说,今日又所为何来?只得忍耻说道:“论理儿,今儿初次见姑奶奶,却不该说的,只是大远的奔了你老这里来,也少不的说了......”——第六回
曹公用寥寥数字描绘了刘姥姥“打抽丰”前的反应,又是脸红,又是犹豫,可见她老人家并非是厚颜无耻之人,刘姥姥内里其实是有做人的骨气的,言语之中也是再三地铺垫,就是不直言说出自己此行的目的。
接下来的情节才是经典,曹雪芹安排了贾蓉前来借屏风,于是在读者眼前,刘姥姥借钱与贾蓉借屏风形成了一个类比。
一方面,刘姥姥本来支支吾吾,碍于脸面不肯说出借钱的话,恰好贾蓉来借屏风,就在贾蓉和王熙凤说话儿的这段时间,刘姥姥得以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我们都是来借东西的。因此我们看到,贾蓉走后,刘姥姥立刻直言说出了自己此行的目的;
另一方面,贾蓉和刘姥姥虽然都是前来借东西的,但人家贾蓉借屏风是真的借,只是在家摆几天就又送回来,可刘姥姥的借却是带引号的“借”,因为她借了这钱,可不会给王熙凤再送回来了。所以在此处,曹雪芹已经埋下了“刘姥姥进大观园”的伏笔,刘姥姥从贾蓉借屏风受到“启发”,她不想自己真的白拿了人家的钱,于是到了第三十九回,刘姥姥感恩之余,将家中新鲜的瓜菜带了些送进贾府,凑巧被贾母知道,这才出现了刘姥姥进大观园的经典情节。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的最终结局就是,王熙凤给了刘姥姥20两银子让她回家过年,刘姥姥惊喜地收下,要知道20两银子相当于普通人家一年的生活费用了,这对于刘姥姥来说可谓是满载而归,但刘姥姥第一次来贾府的态度是卑微的,甚至是羞愧的。可到了第三十九回,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我们发现,刘姥姥的态度改变了许多,对于贾府众人给她的馈赠,她并没有丝毫羞愧,而是心安理得地收下,这种前后的转变,是否说明刘姥姥开始不知羞耻,脸皮变厚了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很简单,刘姥姥第一次进荣国府,是真的来“打抽丰”的,说白了,就是来吃大户儿的,看着人家贾府有钱,就想着来蹭点钱儿花,这种动机本身就是令人鄙视的,刘姥姥自己也知道,所以她才会如此没有底气,甚至连要钱的话都有些不好意思张口;
可刘姥姥二进荣国府之时,她这次可不是来要钱的,而是来“报恩”的,为了感恩王熙凤的20两银子,刘姥姥专门将自家的瓜果蔬菜给贾府带了些来,所以刘姥姥根本不需要羞愧,因为她的动机不再是“要钱”,她可以光明正大地说出自己前来的目的。至于后来贾母、宝玉、鸳鸯等人送给刘姥姥的礼物,以及王夫人送给刘姥姥的100两银子,刘姥姥能安心收下,是因为这个钱不是自己张口要的,而是人家主动给的。
每逢过年有句话说得好:
长辈给你红包,你安心收下,长辈没给你,你不能自己开口要。任何事都讲究一个名正言顺,曹操当年讨伐董卓,也须得先拟一份矫诏,方有出师之名,刘姥姥第一次进贾府,是自己厚着脸皮来打抽丰,可第二次来贾府,所收到的东西都不是自己要的,而是贾母等人主动给的,所以刘姥姥于心无愧,自然可以心安理得地收下,这也是导致刘姥姥前后两次态度变化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