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因,如是果,一起来看看“十二缘起”吧!

社区服务
高级搜索
猴岛论坛奇闻&笑话如是因,如是果,一起来看看“十二缘起”吧!
发帖 回复
倒序阅读 最近浏览的帖子最近浏览的版块
1个回复

[经典转帖]如是因,如是果,一起来看看“十二缘起”吧!

楼层直达
花开那年丶

ZxID:20774595

等级: 版主
๓ 校园青春欢迎你๓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0-04-15 0

《阿含经》中说:“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这一期,将为大家带来赵朴初《佛教常识问答》中“十二缘起”的教义讲解。

请简单谈一谈“十二缘起”。

答:佛教的缘起论主要是以人生问题为中心来谈的。对人生问题一般说十缘起或十二缘起。十二缘起是:无明缘、行缘、识缘、名色缘、六入缘、触缘、受缘、爱缘、取缘、有缘、生缘、老死缘,现在简单地解释一下。

(1)老死(Jarq-maraza),这是观察人生的起点,老死忧悲苦恼是人生不可避免的。缘何而有老死忧悲苦恼呢?是由于有(2)生(Jqti)。如果没有生,则没有老死,也没有忧悲苦恼。生的条件虽有种种,但是最重要的条件是(3)有(Bhava)。“有”就是存在的意思,简单地说,身口意所造的善业恶业对招引自己的后果潜伏着一种力量叫做“有”。

有了业力为缘,必然有后果的生与死。“有”又是缘什么而起的呢?有的缘是(4)取(Upqdqna)。取是追求执着的意思,追求色、声、香、味、触五欲,执着可爱事物为我所有,这叫做取。由于以自我为中心追求执着,就能引发身口意三业的活动。

取又以(5)爱(Tazhq)为缘。爱的简单解释就是生命欲,它是生命活动的本源力。有生命欲才有追求执着,有追求执着才有种种身口意的活动而有业力的存在,招引生死之果。所以爱、取、有同是生死的因。说到这里,已经说明了惑、业、苦的因果关系。

为了进一步考察生命欲(爱)之所以发生,则必须说明(6)受(Vedanq)、(7)触(Phassa)、(8)六入(Sa=qyatana)的关系。受是感觉,即对客观境物所起的快感(乐受)、不快感(苦受)或不苦不乐感(舍受)。由于苦乐的感觉,激发和冲动着生命的欲求。感觉来自外界事物刺激的反应,所以依存于触,触是根、境、识三者会合而有的心理活动的开始。如眼(根)对红色(境)时,红色剌激眼根,因而司掌视觉的眼识生起活动。

根境识三者会合,才发生红色的触(反应),所以触依存于六入。六入,就是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是传递色、声、香、味、触、法(法,即前五种事物遗存下来的印象,是意根的对象)六境的机能。再进一步考察六入依何存在的问题,因而说到(9)名色(nqma-r[pa)。名色的意义前面已经讲过,即身心(色、受、想、行、识五蕴)合成的组织。六根是依存于身心全体组织的东西,有名色所以有六入。名色又以何为缘呢?

名色又依存于(10)识(Vi``qza)。识虽是名色中一部分,但是如果把名色当作认识体来看,识乃是它的中心的东西。识对境(认识对象)有总了别作用,使境增加明显,使根增长功能,使受、想、思有所领导。所以名色全体的成立,依存于识,但是识又依存于名色。因为有境对根的刺激,和受、想、思的帮助发生,才有识的现起,识不能离开名色而独立。所以识与名色的关系,是互相依存的关系。

以上所说是十缘起,如果就人们现实的活动的条件来观察,十缘起已经全面了,但如果说明生死何以无穷的原由,则又有行和无明二缘,共十二缘起。

(11)行(Sankhqra)。“行”的意义与“有”相同。从现在身口意造作的业来看它潜伏着引生后果的力量叫做“有”,从现在已经成熟的果来看过去所造的业叫做“行”。识与名色,是现在已熟的果,是依存过去的行而生起的。由于过去无始以来“行”的反复,积习成性,隐然有种力量支配着行为,所以生死苦恼现象联绵不断。

行又依存于(12)无明(Avijjq)。无明是对一切法缘生故生、缘灭故灭、无常、无我的真实相不认识,特别对自己身心只是因缘所生的道理不能自觉,以为其中有常住的、唯一的、作主宰的我。由于“我”的执着,所以对境而有乐受、苦受、舍受,而起贪嗔痴等烦恼,而造种种善恶业。所以人们的生死痛苦的本源毕竟在于无明。

十二缘起归纳起来仍不外乎上面所说的惑、业、苦的关系。无明、行是过去无始以来的惑和业,招致现在识、名色、六入、触、受的苦果;爱、取、有是现在的惑和业,招致未来的生、老死的苦果。这些都是“有漏皆苦”一句所包括的内容,也就是四谛中苦谛和集谛的内容

本帖de评分: 1 条评分 DB +19
DB+19 2020-04-16

   ˆˆ韶华包包﹤﹤﹤﹤

倾觞不记韶华

ZxID:20720787

等级: 元老
配偶: 冷秋。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20-04-16 0
   ˆˆ韶华包包﹤﹤﹤﹤
« 返回列表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