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派绘画是怎么来的?其实“印象派”和“印象”一点关系也没有~

社区服务
高级搜索
猴岛论坛贴图&拍客印象派绘画是怎么来的?其实“印象派”和“印象”一点关系也没有~
发帖 回复
倒序阅读 最近浏览的帖子最近浏览的版块
2个回复

[图文分享]印象派绘画是怎么来的?其实“印象派”和“印象”一点关系也没有~

楼层直达
花开那年丶

ZxID:20774595

等级: 版主
๓ 校园青春欢迎你๓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0-12-03 0



画坛其实和武林差不多,有着各种各样的流派。这其中,印象派一直都是焦点人物,从来都不缺少关注。哪怕是对西方艺术稍有了解的人,提到莫奈、塞尚、梵高也都不会陌生。
不过印象派的发展,也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中又包含了很多细分的流派,今天就顺着印象派的发展,来和大家一起聊一聊。

莫奈《日出·印象》
大家知道,印象派这个名字,是因为莫奈的一副名叫《日出·印象》的参展作品而得名。当时的评论家出于讥讽,将这批作品称为印象派绘画。正因如此,很多人进入一个误区,认为印象派就是“凭主观想象”作画,故意画得模模糊糊,就是要让人看不懂……
这其实是被“印象”二字误导了。实际上,印象派都是踏踏实实、一丝不苟的写实画家,是画家中的科学家,甚至带着点书呆子般的迂腐。这个说法似乎又与我们的“主观印象”不太符,不急,且听我慢慢道来。

达芬奇《蒙娜丽莎》
任何画派的出现都是有原因的,咱们还得往前说一说。自文艺复兴以来,西方画家们都习惯了在室内作画。而室内一般没有强烈的阳光,只有柔和的室内光。
因此长期以来,西方油画的色彩不是那么明显丰富,大多以褐色为主调,显得特别古雅。比如上面这幅《蒙娜丽莎》,就是典型的室内光、褐调子,甚至背后的外景也都是阴天。

希涅克的点彩画法
到了十九世纪中叶,西方画家对这种流行了几百年的“褐调子”已经厌烦了,想方设法寻求突破。那时正好是欧洲自然科学全面发展的黄金年代, 科学至上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任何事物即使是以往纯人文的领域,也要拿科学来审视一番,绘画也不例外。
寻求突破的画家们,纷纷将目光投向最新的光学和生物学成果。当时的科学研究告诉人们,光是一种波,阳光可以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光波。

莫奈《撑伞的女人》
而物体之所以呈现不同的颜色和亮度,是因为它具有吸收和反射光线的能力。人眼之所以能感受光线、辨别色彩,是因为人眼中有三种感受色彩的细胞。
人有时会被自己的眼睛“欺骗”,是因为眼睛也会产生错觉,比如说画家、物理学家马赫发现的“侧抑制效应”。

“侧抑制效应”,通俗的解释就是“亮区周边显得较暗,暗区周边显得更亮”,这是人眼的一种错觉。上图是一个简单的例子,两侧中心的色块其实是同色,但人眼会感觉黑色包围的色块更亮,白色包围的色块更暗。
有了这些科学理论作基础,一批画家走出了画室,开始直接描绘阳光下的物象,并且拒绝到画室中做后期处理。这也就是印象派的“外光画法”。

莫奈《夏末早晨的干草堆》
举个栗子,一垛麦草,原本是秸秆的颜色,很单调,这叫做“固有色”。但实际上,在光线强烈的室外,环境中的各种色彩都在互相影响。比如地面的反光,使干草堆底部呈现红色,而草垛上部的背光面又会反射天光,呈现蓝紫色。
这种外部环境造成的色彩,就叫“环境色”。有了环境色,一个画面立刻变得丰富立体起来。这种外光效果在过去的古典画法“褐调子”中,基本不存在。

莫奈《吉维尼杨树林》
再比如,一棵大树,如果我们不仔细分析,只觉得无非是一棵绿树,但如果有了这个理论,立刻就能看出环境色。比如底部反射土地的黄光,顶部反射蓝紫色的天光。于是每一片树叶都是不同的色彩,简直比礼花更绚烂。
除此之外,“补色法”也是印象派绘画的技法之一。前面提到“侧抑制效应”,人眼会对明暗对比产生错觉。类似的道理,人眼对色彩也会有这样的错觉。比如一小块白色,放在大片红色背景下,这块白色就显得发青发绿。因为青绿色跟红色正好是对立色,互为补充,彼此突出。

色盘中位置对立的颜色即为补色。其实还有一种方法很有意思,你盯住一块颜色 20 秒,然后闭上眼睛回忆刚才色块的位置和形状,眼前出现的颜色即为补色。呃.... ... 我眼已瞎,你们继续……
在印象派绘画中,为了抓住这种转瞬即逝的人眼错觉,往往有意地对某些部位进行着色,比如下面这幅。

雷诺阿《煎饼磨坊的舞会》
这幅《煎饼磨坊的舞会》是印象派的代表作之一,作者在画中就是运用了印象派的“补色技法”。在这幅画里,你能明显地看出阳光透过树叶的斑驳效果。如果你再仔细看,会发现原本砖石颜色的地面,竟然是变成了紫色。
这乍一看似乎违背常理,但仔细回忆一下,在阳光强烈的午后,我们眼中的树荫似乎真的略带紫色呢。这是因为黄色和紫色是一对互补色,树荫在阳光的强烈对比下,就会显得发紫。

修拉《大碗岛的星期日下午》
印象派再往后发展,又出现了新的特征,这一派人物被成为“新印象派”,也叫“点彩派”,代表人物有修拉、西涅克等人。不多说,先看上面这幅图,大家感受一下。
点彩派实际上是对科学的更深层诠释。当时的科学已经发现,人眼之所以能看到万紫千红的色彩,是因为人眼中有“红绿蓝”三种视觉细胞。换言之,任何一种景象色彩,都可以用许许多多的单色光点组合而成。这个原理跟你手里的手机屏幕原理是一样的。

希涅克《阿维农教皇宫》
沿着这个思路,当时的画家就创造了“点彩”的画法。不管什么景象,无论是一朵云,一棵树,一个浪花,还是一根芦苇,在点彩画家的笔下,都被分解成一个一个的色点,最终由观众自己的眼睛,去天然地和“合成”出图像原本的样子。
然而,不要以为点彩油画是“乱点一气”,事实上点彩派的着笔是非常讲究的,可以说是一丝不苟,甚至到了“执拗”的程度。当然,画家作画是无微不至,但是观众欣赏的时候,可千万不能靠太近,否则什么都不是。必须隔得够远,而且不要总盯住一处,要让自己的眼睛放松地去看去欣赏。

塞尚《玩纸牌的人》
印象派发展到“点彩派”,由于过于追求科学,显得机械,人们又不满意了,于是就出现了“后印象派”。后印象派在尊重印象派光色成就的同时,放弃了对自然“客观描绘”的理念,转而强调画家的“主观感受”。代表画家包括塞尚、梵高、高更等人。
其实严格来讲,后印象主义不是一个画派,他们之间不是团体,也没有联合开过画展,更没有什么宣言,只是三人都脱胎于印象主义,又有着共同创作倾向而已。

高更《两个大溪地妇女》
从中可以看出,后印象派已经不再追求光线和透视,只突出色彩。换言之,他们已不再那么“写实”和“科学”了,可以说后期印象派是对印象派的“反动”。
至此,印象派绘画,在经历了19世纪几十年的演变后,从“惊世骇俗”到“因循守旧”,艺术似乎又完成了一次轮回。这之后,艺术进入了 20 世纪,形形色色的流派和主义层出不穷,让人更加眼花缭乱。

梵高《草和蝴蝶》
当然,再说下去就是另一个更长的故事了,且按下不表。总之,在艺术欣赏上,我们大可不必为各个主义和流派所束缚,不妨敞开心灵和眼睛,去享受艺术而不是学习艺术。
素材来源:美在高处
本图文目的为提升大众艺术知识,并非商业目的。部分图片是网络上未申明版权之图片,如有 图片版权,请联系我们予以删除。
本帖de评分: 1 条评分 DB +18
DB+18 2020-12-04

优秀文章

海比天蓝

ZxID:99267

等级: 版主
配偶: 草莓
独自美丽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20-12-04 0
优秀文章
容国强

ZxID:89071888

等级: 上等兵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20-12-04 0
上天赐予我们一种天赋
« 返回列表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