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初五端午节的饮食习俗

社区服务
高级搜索
猴岛论坛娱乐时尚星座五月初五端午节的饮食习俗
发帖 回复
倒序阅读 最近浏览的帖子最近浏览的版块
2个回复

[明星图集]五月初五端午节的饮食习俗

楼层直达
言少

ZxID:4487044

等级: 元老
配偶: 語寡
習慣孒沉默仯訁哋憾覺!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9-05-22 0

  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位列中国四大节(春节、清明、端午、中秋)之一,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午时为“阳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等。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
        农历五月正值仲夏,俗称“恶月”或“毒月”。《易经》等记载,阴恶从五而生,五月五日恰恰是阳气运行到端点的端阳之时,此时五毒(蜈蚣、蝎子、壁虎、蜘蛛、毒蛇)并出,疫厉流行。民间流行用兰草汤沐浴去污等诸多驱毒习俗,起于夏商周三代。先秦时代,普遍认为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毒日,五日的中午又是毒时,居三毒之端。要在这天为孩子消灾防毒,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避疫。因此端午节又叫:蒲节、艾节、沐兰节、小儿节等。

  菖蒲根

  另外中国人的数字观念是尊一崇三尚五,二五为十是阴阳运行规律。几乎每月与日数字重叠时就是节日。民俗谚语:正月下,打新春;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祭祖先;四月八,拜菩萨;五月五,过端午;六月六,晒丝绸;七月七,掐巧乞;八月十五正中秋;九月九,度重阳;十月一,送寒衣;十一月冬至数阳九,十二月腊八年到头。有说端午节的起源和形成是对华夏人文初祖伏曦氏创造的太极八卦学数字文化(《河图洛书》中的天数25、地数30、天地之数和55)的俗化纪念。
  端午节在中国所有传统节日中别名最多,至少有二十多个,间接说明了端午节俗起源的歧出: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纪念女娲说等等。影响最广的是纪念屈原说。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北周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战国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
  传屈原死后为蛟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以楝树叶包饭,外缠五色丝投于水中,以驱蛟龙。又传屈原投汨罗江后,百姓闻讯马上驾舟奋力营救,因有竞渡风俗。其实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
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屈原故乡湖北秭归五月初五为“头端阳”,五月十五为“大端阳”,五月二十五为“末端阳”。五月十五这天,各家各户备下佳肴接女儿、女婿回家同享,俗称“过大端阳”,这期间的重头戏包括划龙舟、投粽子、办诗会,这种热闹的节日气氛一直持续到农历五月二十五日也就是“末端阳”。
  端午节的习俗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
  香囊
        应劭《风俗通》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命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端午节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也有小孩佩香囊,说有避邪驱瘟之意。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

  民谚:清明插柳,端午插艾。民间端午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用以驱瘴。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雄黄是一种中药材,可治百虫毒、虫兽伤,民间有:饮了雄黄酒,百病都远走;五月五日饮雄黄菖蒲酒,可除百疾而禁百虫;带雄黄进山不怕蛇。白蛇传中描绘:端阳节,许仙听信了法海的话,让白娘子饮了雄黄酒而显露出了原形。现在不少地方在端阳节还要在屋内外喷洒雄黄水,并在儿童的耳、鼻、额头上涂抹雄黄。不过据现代科学分析,雄黄有毒,不宜内服。
         最早出现的端午时食应属西汉的“枭羹”。《史记》“武帝本纪”注引如淳言:汉使东郡送枭,五月五日为枭羹以赐百官。以恶鸟,故食之。大约因为枭不易捕捉,所以吃枭羹的习俗并没有持续下来。春秋时,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晋代粽子才成为端午的应节食品。此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西晋周处《风土记》:五月五日,与夏至同…先此二节一日,又以菰叶裹黏米,杂以粟,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熟。同时又有另一种端午节食,称为“葅龟”也只在晋朝昙花一现,随即销声匿迹。
  粽子
  南北朝时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最初吃粽子不固定在端午。端午食粽祭屈原是后人附会而形成的,实际上寒食节(清明前一天)吃粽子,起源要比端午食粽早。至今许多地方仍通行清明前一天与清明食粽风俗。如今粽子更是千品百种,璀灿纷呈。现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壳包糯米,但内涵花色则根据各地特产和风俗而定,著名的有桂圆粽、水晶粽、莲蓉粽、蜜饯粽、板栗粽等等。上海清真洪长兴的粽子很具穆斯林风范,粽壳略青,棱角分明,外观清秀,品味纯正,特别是“牛肉粽”,是其他帮别所没有的。功德林供应的香菇粽、豆板粽、豆沙粽、赤豆红枣粽、松仁白米粽和罗汉粽,均以素食为特色。

  粽叶

  民俗一般是端午节前一天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夜间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边盛产的嫩芦苇叶,也有用竹叶的,统称粽叶。粽子的传统形式为三角形,一般根据内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掺小豆的叫小豆粽,掺红枣的叫枣粽;枣粽谐音为“早中”,所以吃枣粽的最多,意在读书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状元。过去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当天,早晨都要吃枣粽,至今中学、大学入学考试日的早晨,家长亦要做枣粽给考生吃。九子粽是粽子的一种,即为九只粽子连成一串,有大有小,大的在上,小的在下,形状各异,非常好看,并且用九种颜色的丝线扎成,五彩缤纷。九子粽大多是作为馈赠亲友的礼物,如母亲送给出嫁的女儿、婆婆送给新婚儿媳的礼物等。因为粽子谐音“中子”,民间有吃了粽子能得儿子的说法。

  包粽子
  煮粽子的锅里一定要煮鸡蛋,有条件的还要再煮些鸭蛋、鹅蛋,吃过蘸糖的甜粽之后,要再吃蘸盐的鸡蛋“压顶”。据说吃五月端粽锅里的煮鸡蛋主夏天不生疮;把粽子锅里煮的鸭蛋、鹅蛋放在正午时阳光下晒一会再吃,整个夏天不头痛。东北一带是由长者将煮熟的鸡鸭鹅蛋放在儿童的肚皮上滚动,然后剥皮让儿童吃下,据说这样做可免去儿童的肚子疼,实则为节日的一种嬉儿游戏
据说端午节吃了樱桃桑椹,可全年不误食苍蝇。旧时北京食铺出售“五毒饼”,即以五种毒虫花纹为饰的饼。山西潞安府以麦面蒸团,称为“白团”,与粽子一起拿来互相馈赠。甘肃静宁州端午摘玫瑰以蜜腌渍为饴。甘肃民勤县一带,端午节蒸“面扇子”。面扇子是用发面蒸制;呈扇形,有五层;每层撒上辗细的熟胡椒粉,表面捏成各种花纹,染上颜色,十分好看。这据说是由端午节制扇、卖扇、赠扇的风俗演变而来的。江苏嘉定端午时不论贫富,必买石首鱼(俗称鳇鱼)煮食。江苏仪征县也有“当裤子、买黄鱼”的俗谚。江西萍乡一带端午节吃包子、蒸蒜,大蒜是一种中药,味辛甘,能
杀毒灭菌,熟食能清肠胃毒素,疏通血脉,端阳节很多地方都煮食新蒜头。山东泰安吃薄饼卷鸡蛋,河南汲县一带吃油果。有些地方端午食“五黄”:雄黄酒、黄豆、黄瓜、皮蛋黄、黄鳝(有地方指黄豆)。

  江陵端午祭
  朝鲜端午节这天也有用艾蒲的习惯。朝鲜端午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是打糕。打糕是用艾蒿与糯米打制而成的糯米糕。韩国的“江陵端午祭”被定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韩国特有的词是称“端午”为“上日”,意为神的日子。用艾饼、松皮饼祭祖,备带餐点聚集在菖蒲繁茂的水边迎水。艾子糕或车轮饼,喝益仁汁、益母草汁,煮白草,妇女们用菖蒲汤洗澡、洗头或饮用菖蒲水,或用菖蒲露化妆,称为“菖蒲妆”。士大夫人家的门柱上贴朱砂符借以避邪,君臣之间要互赠端午扇表示祝贺。
        越南端午节又称正阳节。节日清晨,父母为子女准备糯米酒酿、黄姜糯米饭及桃、李、柠檬等几种酸味食品和水果。南方一些地区让子女食西瓜、芒果、煮鸡蛋和饮椰汁,大人饮雄黄酒,并将雄黄涂在小孩头、额、胸、脐各处以逐虫。许多地区的孩子用指甲草涂染手指和脚趾,佩戴由巫师用五色线绳编制的符以辟邪。生育少或有体弱多病幼儿的家庭,节前清晨给幼儿穿上这样的衣服,以辟鬼邪。端午采药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活动,人们认为“端午草药”最为灵验,许多集市上有此药专卖摊。越南的粽子是用芭蕉叶包裹的,有圆形和方形两种。他们认为,圆形粽子代表天,方形粽子代表地,天地合一,大吉大利。端午节吃粽子可以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鲤鱼旗
        日本的许多民间风俗都是古代从中国传入的,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节日,这些节日融合了日本的民间习俗。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的民俗节日,除中秋节外,一般按阳历算。端午的习惯是在日本的平安时代以后由中国传入日本的。在战乱不停的室町时代,被武士们所提倡。端午时武士们都要把自己的铠甲、头盔放在日光下晾晒。现今若家里有一周岁的男孩,父母一般都要为的男孩购买五月人形来摆设,五月人形一般由武士盔甲、弓箭、剑、鼓和旌旗等组成,主要是象征男子汉的强壮和勇敢。日本端午节渐渐变成习武的节日,男孩子的节日,称为男孩节、鲤日。有男孩子的家庭,端午时竖起鲤鱼旗,吃粽子和柏叶饼祝贺。鲤鱼旗用纸或布绘制而成,分黑、红、蓝三色,黑的是父亲、红的是母亲,蓝的是儿子。竖鲤鱼旗是希望孩子像鲤鱼那样健康成长,从下面看鲤鱼旗,浮现在蓝天下的鲤鱼很像在水中健壮地游动

  菖蒲

  日本端午又称为菖蒲节。日语中菖蒲与尚武发音相同。菖蒲因为叶子的形状像剑,把菖蒲插在屋檐下或将菖蒲放入洗澡水中洗澡来避邪。传说从前有个叫平舒王的君主,诛杀了一个不忠之臣,这个奸臣死后化为一条毒蛇,不断害人。有个有智谋的大臣,头戴红色的蛇头,身上洒满菖蒲酒与之激战,最终制服了毒蛇。从此,在端午节时,插菖蒲、熏艾叶、喝菖蒲酒,就流传开来,成为传统的风俗,日本人称“艾旗招百福,蒲剑斩千邪”。日本沿海也要举行类似赛龙舟的活动叫“相会”、“爬龙”。

本帖de评分: 1 条评分 DB +5
DB+5

谢谢你的分享!

两个人的舞会

ZxID:278034

等级: 贵宾
时间就是把杀猪刀..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09-05-22 0
突然想吃粽子了

楼主留言:

你宁波的

琳儿来也

ZxID:1497904

等级: 贵宾
配偶: tmd88600
呵呵。我算什么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09-05-24 0
很久没包香袋了

楼主留言:

你也宁波的
有点不对劲哦
难道跟舞会一起的
或者ID交给舞会帮管理了
只是猜测啊

« 返回列表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