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px.lanyin.net/media/http://www.tudou.com/v/8w0z0Q_TAQI
近日,一部名为《网瘾战争》的视频风靡网络。该作品视觉素材截取自网络游戏《魔兽世界》,故事以九城和网易争夺《魔兽世界》*****权事件为框架,对各方的明争暗斗都嘲讽了一番。其中特别调侃了“网瘾治疗专家”杨永信,还融入2009年网络热点事件,比如上海钓鱼执法案,杭州70码飙车案等。对这部“山寨电影”,不少人甚至认为超越《阿凡达》。
如果昨天问我2009年最好看的电影是什么,也许我会说是《阿凡达》,但是今天,我一定会说是《网瘾战争》。”上传不满两周,网友自拍的电影视频《网瘾战争》即迅速蹿红。这部以九城和网易争夺《魔兽世界》*****权为主线的电影中,穿插了大量2009年的网络热点和社会事件,在搞笑之余,表达了魔兽玩家对现状的无奈。制作者“性感的玉米”表示,希望以此片为众魔兽玩家正名,其实他们并非是玩物丧志的网瘾患者。
*****权争夺战被拍成电影
“一个游戏两家*****,引得三方出手导致四分五裂,六月战网不开心里七上八下,魔兽玩家十分上火。”这段类似快板的台词出自网友拍摄的电影视频《网瘾战争》。该片长64分钟,以《魔兽世界》*****权的争夺战为主要框架,把对游戏内容的审批和修改、两家公司的明争暗斗都嘲讽了一遍,整个视频几乎都是用《魔兽世界》里的游戏场景截取编辑而成的。
不过,该片之所以能够在网友中得到广泛传播和引起共鸣,是因为它虽然取材于《魔兽世界》,但却不仅仅局限于游戏,而是穿插了大量2009年网络和社会热点事件,比如不要让陌生人随便搭车、70码、杯具、87°电、跨省追捕、信春哥、杨叫兽、电击疗法等。
此外,片中有不少对经典电影画面的模仿和致敬也是一大亮点。比如,电影的开篇就跟《终结者》如出一辙,中间又有几个桥段类似《E.T.》,至于改编自《大腕》和《大话西游》的那两段经典台词更是带给大家一份熟悉的幽默感受。
“我爱网游,但我不网瘾”
该片的剧本创作者“性感的玉米”(以下简称“玉米”)是《魔兽玩家》的知名玩家。他告诉记者,这次他与“爱老虎游创作团队”花了三个月才完成该部电影视频的制作。而早在《网瘾战争》之前,他已经以魔兽为题材制作过两部动画视频,网友对其作品均盛赞不已。“玉米”透露,一开始还是想与去年一样,做个纯搞笑片,但在收集素材写剧本时,他发现2009年国服确实没有什么很欢乐的事儿发生。几经思考,他们最终拍成了这样一个调侃*****权争夺战、同时又杂糅了种种荒诞热点现象的无奈之作。
“这个视频,是为了表达作为一个国服《魔兽世界》玩家,面对喜爱的游戏走到如今这个状况的无奈,同时也是对2009年国服《魔兽世界》发生的事儿进行一个总结。”“玉米”这样介绍自己拍摄此片的初衷。
看过该片的网友都认为,影片最后一段以主人公“看你妹”所代表的玩家集体举起手汇聚能量、战胜片中的大反派“杨永新”的画面非常震撼和感人。对此,“玉米”解释说,此处想要表达的是期望魔兽玩家们能团结起来,发出自己的声音,争取到应有的权益……同时想向社会公众解释,魔兽玩家并不是一群深中网瘾、玩物丧志的人。
对于不少爱玩网游的朋友都被打上网瘾印记,“玉米”感到无奈和郁闷。他表示这实在是对玩家的群体误解和歪曲,尽管魔兽玩家爱玩网游,但他们并非沉迷网络的社会米虫;相反,他们也跟其他所有人一样每天认真上班、为水灾为地震而心痛哭泣、为载人航天为奥运会而喝彩……
网友:比《阿凡达》更好看的电影
这样一部网友自拍的电影,在网上引来极高的关注度,有人称被它的情节吸引,有人称引起了共鸣。有网友留言:“如果昨天问我2009年最好看的电影是什么,也许我会说是《阿凡达》,但是今天,我一定会说是《网瘾战争》。”
其实,这部电影单单从细节上来说,实在是一部走娱乐路线的恶搞之作,然而就像网友所说的那样,用《魔兽世界》里的人物来演绎2009年一幕幕现实中“70码”式的荒诞剧,会让观众在感到好笑的时候,忽然发现自己的眼眶湿了……这个温度起伏不定的1月,有人去看《孔子》,有人去看《阿凡达》,假如你是网游玩家,务必要看一看《网瘾战争》。
也许,你已经看过了。这部以著名网络游戏“魔兽世界”为素材制作的动画电影,受众早已以百万计,并且赢得了“2010年第一部大片”的口碑。“大片”一说,不啻是对动辄耗资上亿元的贺岁大片的最尖锐反讽。据制作者言,生产这部作品,除了三个月的家用电费,没花一分钱,全凭网友群策群力。
那些没有玩过“魔兽世界”的人们,不必担心看不懂《网瘾战争》。它只是借鸡下蛋,电影叙事在游戏之内,批判精神则在游戏之外。如果说“网瘾”是此片的主干,那么其枝蔓横生,姹紫嫣红,诸如屁民、70码、南京彭宇案、临时性强奸、正龙拍虎、秋雨捐书等,以及长期相持不下的春哥与曾哥之争,无不被拉入电影的凌厉刀口。
由此而言,这便不仅是一部电影,还是一个历史文本:由民间力量记录、演义的活色生香的2009年中国社会生活史。这大抵奠定了此片在网络迅疾蹿红的群众基础,几乎每一个受众都能够从中寻觅到属于自己的爱与恨,欢愉与苦难,美丽与哀愁。区别仅仅在于,你是站在网瘾患者这一方,还是“杨永新”(似隐喻电击治疗网瘾的专家杨永信)那一方。
片尾有两段声嘶力竭的激情告白,令电影的主题昭然若揭:只能在虚无缥缈的游戏当中找寻平等、公正之慰藉的“屁民”与电击疗法所象征的洗脑教育者的战争。观诸现实,粉红色的硝烟已然蒙蔽了神州大地,战况一直呈焦灼状态。从杨永信当选为山东省“首届未成年人保护十大杰出公民”、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到其电击疗法被卫生部叫停,倒下的不过是他一人,背后则有无数个“杨永信”挺身而出,茁壮成长。尤其是《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通过了专家论证,从此意味网瘾作为一种精神疾病而被公权力认可——当疾病贴上了明晃晃的政治标签,那么患者与医生之间的权力关系便可一目了然。
权力的落差对应艺术的落差。电影只是对现实一幕的潦草临摹,魔兽玩家对“杨永新”的胜利更像是无权者疲软的意淫,或者说一个精神病人的梦呓。
当然,不能因此批评《网瘾战争》,批评它只是一个梦,梦醒了,伸手却不见五指;批评它给受众以希望之光,却无法指出追寻光源的路径。这是以反讽为主导的艺术作品共同的缺陷。成也反讽,败也反讽。我们更注重它成功的一面,它为什么能够走红于网络,它凭什么击中了受众心中最柔软的那一部分,唤醒他们沉睡的爱欲。
不免还要重申时代因素。这是一个喜剧时代、大话时代;这个时代的标志性利器是幻想、反讽、顽童化、时空错位和经典戏拟;这个时代苦苦追逐的不是肃穆,而是狂欢。在《无极》与《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之间,时代之子更钟情后者。
《网瘾战争》所坚守的方法论和价值观,与《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并无二致:无权者用反讽与戏仿的刀锋,成功解构了压迫在他们头上的多种形式的威权主义。魔兽玩家“看你妹”与“杨永新”的对决,既是无权者与专制者的对决,亦是大话话语与正谕话语的对决。不论电影内外,大话话语都是胜利者——如果冠以宏大叙事,则可说,这是个人对集体,民间对主流,自由对禁锢,开放对封闭,后现代主义对后极权主义的胜利。
反讽的气质呈现了时代悲欣交集的面容,反讽的理念赢得了受众雷鸣般的欢呼与鼓舞。当“杨永新”发动“电击”,“看你妹”眼见不敌,便邀请电脑前的所有魔兽玩家举起手,通过局域网,给他以力量。据说,颇有一些网友看到这一幕,都情不自禁握拳、举手,甚至热泪盈眶。这一细节,包含了《网瘾战争》走红网络的全部缘由。
也许,正义永远虚幻,只能运行于游戏的空间与电影的世界……然而,这不足以阻挡《网瘾战争》的诞生与走红。当你把这部简陋的电影看完,当你沉浸于邦·乔维的歌声中而无法自拔,这就是一种胜利,一个人的、自由的胜利。
因为,每一个无权者开始了自由的反讽,都将成为“杨永新”的噩梦。当一个人进入中年,游戏精神日渐稀薄时,其实是一件很忧伤的事情。
2009年年初,我和慕容雪村一起去三亚参加一个会议,黄昏时,当年轻的80后吵着闹着去海滩游玩时,我俩在一间房里侃大山。慕容雪村开玩笑说:我们这些人,已是这个社会的消极因素。对新的事物,我们已经没有青少年时代的好奇心,我们自认为理性、冷静,于是逐渐放弃了去试一试、闯一闯的劲头。
对他这些话,我深有同感。当看到一个儿童搭一个积木时,全身心投入的痴迷劲;看到一个十四、五岁的少年玩电脑游戏,执著地过了一关又一关时;我心中其实满是羡慕之情,什么时候,我看透了游戏的虚幻?觉得游戏的快感已经远不如人世间的利益给我的诱惑?
说到玩游戏,目前最被掌握话语权的人口诛笔伐的是网络游戏。翻看报纸,点击网站,我们会看到许许多多关于青少年上网成瘾、荒废学业、走上歧途之类的报道。一些官方或准官方的会上,专家或代表一副社会责任在身的严肃范儿,呼吁如何防止网络游戏对青少年的危害。而网瘾治疗成了一项产业,连“电击疗法”这样的非人道方式,依然有家长趋之若鹜将孩子送过去做试验。
网游会不会上瘾,答案是肯定的;沉迷于网游,会不会危害一个青少年的成长,答案也是肯定的。然后世上万物,哪一项过于沉迷没有副作用呢?那一项事物给人带来便利时,同时也带来风险呢?游泳,可能被淹死,坐车,可能遭遇车祸。我想网游上瘾以至于难以自拔毁了人生的少年,在所有玩友中的比例,小于贪官在整个官员中的比例。照一些人的逻辑,整个官员队伍都得解散?
我们回想一下,60后、70后一代人,少年时代难道没有痴迷的游戏或娱乐?我读中学时正值80年代后期,中国改革开放带来的勃勃生机,十五、六岁的我也感受至深。这种开放不仅是经济上的,也包括文化上的。对我们那代少年印象最深的就是港台文艺作品涌进大陆,特别是金庸、古龙的武侠和琼瑶的言情。那时候一个班上,男生若不读金庸、古龙,女若不读琼瑶,会被同学瞧不起,视为另类。而那些武侠、言情小说双修的同学,会让其他同学崇拜。学生们省下那一点点饭钱,去镇上的旧书摊租来武侠小说,通宵看完后再转手给其他同学。那个时候,报纸上关于青少年迷上武侠和琼瑶小说而走火入魔的报道也不少,比如某位男生辍学跑到少林寺学武;某位女生爱上自己的男老师而不能自拔等等。可是,这代人不还是正常地成长?身心上比他们的父辈,并没有什么缺陷。而某些人可能因为痴迷武侠,耽误了读书没有考上大学,父母叹息自己后悔。——可从古至今,哪一代中没有这样在成长路中走弯路的人呢?总比大人物手一挥,把成千上万本应读书、做工的青少年赶到“广阔天地”中耽误数载最美好的年华要好得多。
九斤老太太的口吻、媳妇熬成婆的心态,总在一代代人中重复。那些曾经迷恋金庸、琼瑶的少年为人父母后,往往把儿女们喜欢的网游看成洪水猛兽。家长们这种焦虑也是正常的,这种焦虑首先来自中国目前教育体制弱智的竞争、选拔方式;也来自于包括家长在内,整个社会掌握资源的成人,和青少年的隔膜。那些高喊网游是鸦片是教唆人堕落的成年人,究竟有多少了解网游?尽管从技术层面,网络游戏的刺激远胜于那些传统的游戏和娱乐方式,但游戏精神是不变的。即规则平等、尊重实力,游戏中倡导侠义、仁爱之情,好人有好报坏蛋会被惩罚这类向上的价值观,那些违背普遍人性的游戏,是不会有市场的。
去年,关于网游“魔兽世界”的话题很多。一些公权力部门将一款普通的网络游戏翻来覆去折腾,他们的理由都冠冕堂皇,为了青少年健康成长,为了严格执法等等。其实,公众心理明镜似的,那还不是为了在网游这块蛋糕上多切一块?我们的某些部门,特别爱拿未成年人说事,孩子们看什么电影电视,登陆什么网站,手机上收发什么信息,他们都要“无微不至”地关怀,而满街带有情色诱惑的发廊、桑拿,他们视而不见。
这两天,网上流传一个长达一个多小时的视频《网瘾战争》,制作团队多是80后甚至90后,我虽不玩魔兽,看完后也被感动得难以自已,叹后生可畏。那些直击心扉的台词,那些鞭挞网游不遗余力的官员、专家能写出么?
“你们从小就对我灌输,
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
那现实呢?
你们已经让我只能暂住在自己的国家,
难道我们精神上的家园,
连暂住在自己的国家,都不行吗?
……
我们不敢说话,
就算我们说了,
也会被无视或断章取义。
我们曾一样天真,
以为这里处处是花园,
以为光凭努力,就能触及到理想。
但抬头仰望金子塔顶的服务者们,
手捧着被赐予的“幸福感”,
(我们)退缩到全世界最自由的“无路网络”,
以低廉的成本相互沟通,
靠游戏来缓解生活的痛苦。
仅仅这样,
他们为了利益,仍然雁过拔毛般的想尽办法,
压榨,
我们已经惯了……沉默,
但这沉默,不代表着奴颜婢膝!
这钟声会传给你我们的力量!”
玩网游的一代人已经长大了!所有玩游戏的孩子都会长大,他们会成为这个世界的主人。对玩游戏的孩子,成年人只能充分地理解和尊重,而不是夺走孩子手中的玩具,硬要把自己那个老掉牙的玩具塞给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