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成为伦敦残奥会中国代表团旗手,的确是一个莫大的荣誉。每一位残疾人选手都有不同的感人故事,从最普通的故事中能让人体会到人性的光辉。张立新,轮椅竞速的体坛英雄。
品学兼优
病魔来袭
张立新从12岁开始,便与母亲相依为命。张立新的家位于大连市中山区中南路的一个普通居民区,一室一厅的老式格局,水泥地,有几件简单的家具。他的母亲叫汲桂香,她说当初从甘井子区搬过来,租这里的房子,是因为距离张立新的训练场地只有几百米。
张立新是母亲汲桂香一生的骄傲,遗憾之处是没给他完整的家庭和健康的身体。1995年,与丈夫离异的汲桂香,带着12岁的儿子张立新开始了新的生活。小立新十分懂事,也善于用言语安慰情绪低落的妈妈,在学校的成绩也特别好,还是一名中队长。家长会上,老师只要表扬同学,都少不了提张立新的名字。回到家里,小立新都尽快把作业完成,然后帮着妈妈料理简单的家务。
病魔来袭
1996年,无情的病魔悄然走近张立新。
那一年,张立新13岁。刚开始,他总和妈妈说自己的腿疼,妈妈并未在意,以为儿子踢球踢累了,就在小立新的左腿上贴了药膏,但并不见效。于是,汲桂香带着儿子去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做了检查,没想到医生初步诊断为“骨髓炎”,不排除“骨肉瘤”。虽然不知道这些都是什么,但汲桂香明白儿子的病真厉害了。
为了控制病情,1996年7月,小立新左腿大腿部被取出1/3的骨头。医生告诉他,以后不能做剧烈运动,走路也得小心翼翼,否则很容易发生骨折。然而,即便如此,张立新依然没能抵挡住病魔的袭击。
半年后,张立新病情复发,同样是在左腿。到了1998年3月,小立新已经无法正常上学,躺在床上的他除了要忍受锥心的疼痛外,患病的腿部像发面馒头一样,一天天地肿胀起来,血管像要爆炸一样,他的身体也迅速消瘦。医生诊断结果是骨肉瘤,而且是癌症晚期,母亲做好了最坏的打算。
汲桂香决定给孩子实行截肢手术,她说:“大夫说,像儿子这病,如果截肢,起码孩子不再遭罪。如果幸运的话,癌细胞不再扩散。”汲桂香为孩子四处寻医,北京、上海、西安、长春,汲桂香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止。汲桂香不想说,也不敢说,希望儿子不知道真相。1998年8月,抱着一线希望的张立新第二次躺在手术台上。为了配合医生的治疗,让骨骼尽快愈合,张立新在手术后没有打止痛针。那一夜,小立新病床上的枕巾完全湿透,上面有汗水,也有泪水。从那一夜起,小立新永远地失去了左腿,从此不能和小伙伴一样自由地奔跑。
张立新第二次手术进行得非常成功,他体内的癌细胞得到有效抑制。当一个人身患绝症的时候,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能顽强地活下来。但是真的活了下来,却从此告别健全人的生活,在漫长的岁月里都要依靠拐杖走路,这种打击也是毁灭性的。
自强不息
出院后的张立新告诉妈妈,自己不想再上学了,即使继续读书,就在家学。汲桂香给儿子买来一台电脑,办完退学手续后,张立新整日呆在家中,每天与电脑为伴。每逢周末,当汲桂香提议和儿子到外面走走时,张立新总是摇头。久而久之,张立新把自己完全封闭起来,这一待就是整一年。
汲桂香完全不知所措,这时大连市残疾人联合会向他们母子伸出援手,推荐张立新到残联打球。2000年春天,张立新勇敢地迈出了家门,每天往返于残联训练场与家之间。由于住在甘井子,张立新从残联回来得倒两次车,如果遇到下班高峰,张立新拄着拐杖一站就是一个小时。张立新毫不介意,因为他终于结识了新朋友。张立新也逐渐变得开朗起来,他的竞技成绩也越来越好。
起初,他参加的是排球项目。身高1.80米、身体素质良好、反应能力出色的他,后来又被篮球队挑走了。再后来,又被吸收为大连市轮椅竞速队队员。从第一次接触到轮椅竞速这个项目,张立新就掩饰不住心中的激动。他曾说:“我喜欢竞速轮椅,我一定会闯出个名堂来。”经过一个月的努力,张立新能够灵活自如地单手拄拐,走起路来健步如飞,常常把母亲落在后面。
2003年9月,张立新代表辽宁参加全国第六届残运会轮椅竞速6个项目的角逐,结果拿了6枚金牌,实现了“大满贯”,并打破了3项全国纪录。2003年10月,在第17届大连国际马拉松轮椅组比赛中,张立新夺得全程冠军。2004年,张立新参加了第12届雅典残奥会,获得轮椅竞速400米项目第6名的好成绩。直到2008年北京残奥会,他一举夺取4枚金牌。
珍惜荣誉
2002年,张立新被沈阳体育学院录取,圆了自己的大学梦。他感谢在自己困难时期,为他提供援助的人们。他不会忘记给他进行过两次手术的隋医生,给了他新的生命。住院时候,母亲原单位中山商业发展公司的叔叔阿姨捐款集资,帮他渡过难关。大连市残联不仅为他提供经济援助,还把他引入了一个新的世界。在轮椅竞速的体育世界里,他意识到自己生命的价值所在,拥有了朋友,恢复了自信。
他把心爱的轮椅称做“宝马”,非常珍爱。张立新在一篇日记中这样写道:“这个轮椅已经和我朝夕相处,就像我的朋友和兄弟一样,是它给了我荣誉,给了我美好的未来。我也会在今后好好保管它,让它成为我生命中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