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100%,#ffffff,#dddddd,10][tr][td]
[b][align=center]
[attachment=8054062]
枫叶龟 即 地龟 。
地龟,小型属半水栖的龟类,地龟体型较小,成体背甲长仅120mm,宽78mm。其头部浅棕色,头较小,背部平滑,上喙钩曲,眼大且外突,自吻突侧沿眼至颈侧有浅黄色纵纹。背甲金黄色或桔黄色,中央具三条嵴棱,前后缘均具齿状,共十二枚,故称“十二棱龟”。腹甲棕黑色,两侧有浅黄色斑纹,甲桥明显,背腹甲间借骨缝相连。后肢浅棕色,散布有红色或黑色斑纹,指、趾间蹼,尾细短。
地龟的体型比较小,成年的地龟也只有12公分左右。它的头部比较小,是浅棕色的。嘴巴上喙钩曲,有些象是鹰嘴。眼睛很大而且向外突出,因为它们比较适应黑暗的环境。头部两侧有浅黄色条纹。前后肢散布有红色的鳞片。背部比较平滑,背甲是金黄色或桔黄色,中央有三条纵向的棱。背甲的前后边缘有齿状的突起,总共十二枚,所以才称做“十二棱龟”。因为背甲的形状象枫叶,所以又叫做“枫叶龟”。它的腹甲是棕黑色,所以又叫做“黑胸叶龟”。雌地龟的腹甲平坦,尾短相对来说短小一些;雄地龟的腹甲中央略有凹陷,尾巴很又粗又长。
地龟背甲长11-12厘米,宽约8厘米。它头小,呈褐色。自吻端两侧沿眼至颈侧有两条镶黑边的黄色线纹。吻端较尖圆,上喙略钩曲。喉部有粒状鳞。背甲浅褐色,有三条纵棱,中央一条最宽.两侧纵棱细短。纵棱间较平,沿纵梭有黑纹。前后缘盾呈锯齿状,后缘尤为明显。颈盾前窄后宽,腹甲中央黑色,边缘浅黄色。腹甲前缘平切,后缘缺到深。肛盾间有深缺凹。前臀及胫部鳞大,指、趾基部稍具蹼,尾短。四肢浅棕色,有黑色和红色斑纹。[1]
地龟属半水栖的龟类,但水性不好,不能进入深水区域,否则有可能会溺水身亡。地龟体型较小,成体背甲长仅120毫米,宽78毫米。其头部浅棕色,头较小,背部平滑,上喙钩曲,眼大且外突,自吻突侧沿眼至颈侧有浅黄色纵纹。背甲金黄色或桔黄色,中央具三条嵴棱,前后缘均具齿状,共十二枚,故称“十二棱龟”。腹甲棕黑色,两侧有浅黄色斑纹,甲桥明显,背腹甲间借骨缝相连。后肢浅棕色,散布有红色或黑色斑纹,指、趾间蹼,尾细短。[1]
地龟生活于山区丛林、小溪及山涧小河边。它是半水栖龟,不能进入深水(水位不能超过自身龟壳高度的2倍)区域,否则,将有被溺水的可能
生活习性
食性
野生地龟的食性没有记载。在人工饲养条件下,每只地龟的食性不同,食性由龟所处的野外生态环境决定。多数龟吃面包虫、蚯蚓、西红柿、瘦猪肉、黄瓜等。
地龟喜欢吃鲜活的各种小虫子。例如蚯蚓,蟋蟀,面包虫等等。[1]
繁殖
卵生,6-8月产卵。
雌雄鉴别 :雌龟的腹甲平坦,尾短,泄殖孔距腹甲后缘较近;雄龟的腹甲中央凹陷,尾长且粗,泄殖腔孔距腹甲后缘较远。[1]
3分布情况
编辑
分布地区
其产地分布在中国云南滇西、广西桂林、广东、湖南、海南、越南、印尼等地。[1]但至于产地之分布实在有太多疑问存在,在我个人分析中,看来只有云南滇西、广西桂林、及越南是较为可靠的原产地,至于广东、湖南两地,很可能是指当地的小龟养殖场而已,因为那里有很多小龟养殖场供应各类龟种给需求量很大之中药业及饮食用途。而海南和印尼,则极有可能是当年航运业发达时,随船只而移民至当地。另外琉球群岛(日本称冲绳)也有同一种之亚种,但已被独立成一新种——琉球长尾山龟 (Geoemyda japonica)。
主要分布省份:湖南 广西 海南 云南
分布在以下保护区:九万山水源林 大瑶山水源林(广西) 东洞庭湖 南洞庭湖湿地和水禽
分布在以下山脉湖泊:吊罗山。[1]
种群现状
由于不断捕捉及其它因素,中国境内已为稀有。国内现有标本不多。20世纪50年代广西市场尚有一定数量活动物,已几乎绝迹。但随边境贸易的开放,在南方由境外进口的活动物增多。
CITES濒危等级: 未列入 生效年代: 1997
IUCN濒危等级: EN A1cd+2cd 生效年代: 2003年
国家重点保护等级: 二级 生效年代: 1989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 濒危 生效年代: 1996
濒危(IUCN 3.1)[1]
世界濒危物种其中一种
联合国《濒危野生动物名录》其中之一
亚种
一度认为分布于日本冲绳岛北部、久米岛、渡嘉敷岛的琉球长尾山龟(Geoemyda japonica;リュウキュウヤマガメ),是地龟的亚种,但该种已于1992年成为独立一物种。
4保护措施
现有保护措施:在1988年11月8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定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并于1989年3月1日施行。
应进一步采取的保护措施:①禁售、禁捕。②组织调查,掌握该种在中国的分布、数量及生物学资料,制定切实可行的保护计划。
5人工饲养
驯化
新引进的地龟应放在干燥的纸盒或容器中,内铺沙土,放置一个饮水盆。每天投喂多种食物,投喂前勿惊动龟,以免龟拒食。[2]
喂食
正常的地龟,在春、夏季每2天投喂1次,秋季每天投喂,并增加投喂量,同时注意环境温度的变化,当环境温度在22-25°C时,龟能正常吃食;当环境温度在20°C以下时,不要喂食,虽然个别龟仍有食欲,但吃食后易引起肠胃不适。[2]
管理
(1)沙土 地龟属半水栖龟类,人工饲养时,应养于沙土上,沙土厚3-5厘米,每月更换1次。也可将龟舍布置成半边浅水、半边沙的格局,但冬季时,必须全部铺沙(加温饲养除外)。夏季沙上可潮湿,初春和深秋之际,沙土宜干燥。[2]
(2)加强日常管理地龟喜暖怕寒,在饲养过程中,饲养的地势宜高。建立日记本,每天记录各种情况,尤其是温度、吃食情况,这些都是饲养好地龟的关键。只有掌握了地龟生活环境温度、吃食情况,才能正确地给地龟采取一些防范措施,如温度低时,应及时加温;如地龟停食,要考虑地龟是否患病、龟舍移地、食物更换等因素。[2]
(3)冬季饲养健康的地龟可自然冬眠,将地龟放人沙土上,龟自己钻人沙土深处,在沙的表面覆盖棉被或稻草等保暖物,每周检查1次。翌年,龟复苏的好坏,直接影响龟的健康。刚复苏的龟体弱,不宜大量喂食,应少量投喂,同时注意温度的变化。体弱瘦小的龟,可加温饲养,将环境温度提高至25°C左右,正常喂食、管理。
[/align][/b]
[/td][/tr][/t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