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经典戏剧改编的《赵氏孤儿》,在打出了“故事发源地”之类的广告后,悲剧的底子从一开始就显得不那么正经。不时有观众笑场之后,陈凯歌就又丢掉他三分之一的口碑。
对于一个已知结局的故事,观众能够老老实实的坐到最后,至少证明影片还有故事可看吧――也不尽然。其实,影片前半部分倒是可以看的,喜得贵子的程婴从饭馆匆匆离开时,影片慢慢悠悠的氛围里就埋着不安的引子,到屠岸贾把棋子吞下去那一刻,故事更是绷紧了弦,只等着最后一击的到来。
引发杀戮的,反倒是一只蚊子,这个情节的设计颇有些推理小说的伎俩,但是情节亦步亦趋的向前奔跑着,让人顾不得计较,直接投入到下一场戏里。等影片结束返回去再想,只觉得这样的设计太过脆弱,和韩厥被鱼滑到而失手送还赵孤一样,实在是经不起推敲。
下一场就是动作戏的场面了,从视觉效果来说,这也是整部电影最让人失望的地方。想象中,这样的大片是应该有大场面的,但从赵朔被绊马索缧倒直至赵家满门被杀,除了单人扛车奔跑略具创意,其他场景不是通过镜头缩小场面,便是特写画面的草草转换。这种运用视角欺骗或心理暗示误导观众的方法一直用到最后,那个时候,称勃已经披甲上阵,陈凯歌给了他一个战场,和一场不到30人的战争。如果不是从头看过来,还真以为是行走江湖的遇上打家劫舍的――那时候打仗都不派兵出去是吗?
托孤救孤失妻丧子的戏码一气呵成,是影片里最为顺畅的段落,掩面哭泣的程婴没想到还是搭进去了自己的儿子,这个结果让故事溯源回到传统戏剧的情节中,《赵氏孤儿》的基础就此搭建结束,打从这里开始,故事就挡不住的开始急转直下,毫无起伏的剧情设计以及无所不在的“基佬”情结,从程婴背着赵孤走进屠岸贾的府邸,让观众前期培养起来的兴趣一点点消耗殆尽。
原著在原则上是一个竭力诠释忠义的故事,但通过杀死自己儿子的方法表现的太过极端,至少是有违人性的,这种愚忠骗人骗了几千年,没必要再骗下去,好在影片里用程妻这个角色之手将赵孤递出去,进而将赵孤和全城的婴儿捆绑置换,这个改编很大程度上消减了愚忠的影响,而变为对人性的考量,这是影片改编比较成功的地方,而导致《赵氏孤儿》最后崩盘的重要原因,也是对人性的不加约束,程婴为丧子之私怨,利用赵氏孤儿去完成复仇,加之十五年一直“让他们相亲相爱”的渲染,这个至少能快意恩仇的故事,变成了恶毒的阴谋,而让十五岁的赵孤一剑杀死“至亲”,甚至是刚刚救过自己性命的“至亲”,又是如何阴狠毒辣的安排?
也许,陈凯歌更适合做导演,编剧的事就留给编剧去做,太贪心未必是什么好事。